학술지 검색
Download PDF Export Citation Korean Bibliography PMC Previewer
ISSN : 2982-4737(Print)
ISSN : 2982-4745(Online)
Journal of Applied Studies on Sinograph and Literary Sinitic Vol.1 No.1 pp.65-99
DOI : https://doi.org/10.36523/HERC.2022.1.65

Structure, Color, Line, Aesthetics : Action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Creative Aesthetics of Han Characters

Chen Yicheng*, Du Mingde**
20220902 ; 20221124 ; 20221201

Abstract


Taiwan currently implements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of 12-Year Basic Education. Teachers are all trying their best to combine the spirit of the Curriculum Guidelines with "literacy", combining the textbooks and teaching methods of Chinese and cross-subject characteristics, hoping students getting the ability for whole life. We really look forward students can face and solve the problems in their life.This teaching course also combines aesthetics and cultural trandition, so that students have the love to appreciate and explore the beauty of life independently with their emotional eyes.



The focus of this thesis is on Action Research as a method to study eighth grade students to the “associative compounds”(会意) characters in the “six books”(六书) .I want to know my students’ learning except the "visual" and "writing" way, can they learn from other interesting methods? What abilities can students acquire in this course? What kind of teaching reflection and resonance can teachers realiz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According to the explication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Taiwan for “action research”: the research purpose of action research does not emphasize the development of theories and the universal applicability of the research results, but a characteristic of the problem in a specific time, place and situation, and cooperate with related education research design combined with theories. The research process of action research probably includes the following steps: (1) Define the problem or set the goal; (2) Read the studies to understand whether others have encountered similar problems or have achieved the relevant goals; (3) Form testable hypotheses or strategies for discussion; (4) Arrange the research environment, and clearly state the procedures and conditions; (5) Establish evaluation standards, evaluation techniques, and other tools or methods that can obtain effective feedback; (6) Analyze data and evaluation results.



This thesis is based on teaching the seventh and eighth grade students the “associative compounds”(会意) characters, combined with the Taiwanese writer Yu Wenzheng's “Buying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买春联」) in the middle school Chinese textbook, leading students to understand the handwritten Spring Festival couplets from the context of the Chinese lunar new year,and from the cutting of the character "spring"(春),the creative paper-cutting of "spring on four sides"(四面春) is extended, and even more symmetrical,orderly structure and interesting paper-cutting patterns are created by“associative compounds”(会意) characters.In addition to learning, understanding and cutting characters,students can enhance aesthetic feelings, and then 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life.



구조, 색채, 선, 미학
-한자의 창의 미학 교육에 관한 현장연구-

천 이정*, 두 밍더**
*제1저자, 대만 가오슝대학 국문과 부교수 / E-mail: yyh079monica1@gmail.com
**교신저자, 대만 가오슝대학 국문과 교수 / E-mail: t1710@mail.nknu.edu.tw

초록


대만은 현재 ‘12년 기초 교육과정(十二年國教108課綱)’을 시행하고 있다. 교사는 교육과정에 드러나는 ‘素养’ 정신을 주요 과목 및 학제 간 과목의 교재와 교수법을 결합하여 적극적으로 교육한다. 이를 통해 학생들이 평생 사용할 수 있는 생활 능력을 습득하기를 희망하고 있다. 학생들은 스스로 생활에서 발생하는 문제를 해결할 수 있을 뿐 아니라 미학과 문화 트렌드의 결합을 통해 감상 능력을 키우고 지혜로운 눈으로 직접 삶의 아름다움을 발견할 수 있다.



본 논문에서는 현재라는 시공간과 앞서 언급한 궁극적 목표를 바탕으로 현장연구(Action Research) 방법을 사용하였다. 주로 중점을 둔 문제는 다음과 같다. 7,8학년 학생들이 六書 가운데 하나인 ‘會議’字를 학습하는 과정에서 ‘눈’으로 관찰, 손으로 ‘쓰기’ 등의 전통적인 학습 방법 이외, 흥미롭고 다원적인 실제 운용 가능한 학습 방법이 존재하는가? 학생들은 이러한 수업에서 어떤 능력을 습득할 수 있는가? 교사는 수업을 통해 교수법에 대한 어떠한 피드백과 공감을 얻을 수 있는가?



대만 교육부의 ‘현장연구’ 지침에 따르면, 현장연구의 목적은 이론의 발전과 연구 결과의 범용적 응용을 강조하지 않고, 특정한 시간, 장소, 상황에서의 발생하는 문제 상황에 초점을 둔다. 관련 교육 이론과 결합된 일종의 설계연구로, 행동연구 과정에는 대략 다음과 같은 몇 가지 절차가 포함된다. (1) 문제 정의 혹은 목표 설정 (2) 문헌 조사를 통한 유사 사례 유무 확인 혹은 유관 목표 달성 여부의 이해 (3) 실험 가능한 가설의 설정 혹은 탐구 방안 설계 (4) 연구 환경 조성 및 절차와 조건의 명확한 기술 (5) 평가 기준, 평가 기술의 확립 및 효과적인 피드백을 얻을 수 있는 기타 도구 및 수단 준비 (6) 자료 분석 및 결과 평가



본 논문은 중국어 국문 교과서에 수록된 대만 작가 우원정(宇文正)의 「춘련 사기(买春联)」 텍스트를 활용하여 필자가 7, 8학년 학생 대상으로 진행한 회의자 수업을 기초로 한다. 학생들은 춘절에 손으로 춘련(春联) 쓰는 법을 이해하고, 전통 종이공예법을 활용하여 ‘春’이라는 글자를 오린다. 그리고 四方春이라는 창문 장식용 종이공예(窗花剪紙)를 만든다. 또한 회의자의 ‘同體 會議 구조’를 통해 대칭적이고 규칙적인 모양과 흥미로운 종이공예 패턴까지도 만들어 낼 수 있다. 학생들은 단어를 익히는 것 외에도 두 손을 사용함으로 시각 및 촉각을 자극하여 미적 감각을 향상시키고, 더 나아가 생명의 아름다음도 감상할 수 있게 된다.



    Ⅰ. 前言

    台湾施行十二年国教强调素养教学核心,并以活泼化, 精质化, 深度化现场教学方式,提 升学生各项能力。笔者致力于教学现场多年,希冀将艺术美学融入语文教学,藉以活化教学, 并提升学生生活美学素养,受与学生一辈子受用且带得走的生活能力,除了帮助学生解决生活 中所发生的问题,更结合美学与文化时尚,让学生拥有欣赏能力,以智慧双眼独立挖掘生活中 的美好。

    笔者多年于中学教学现场教授语文,在现行的教科书版本中,必介绍汉字的源流及其结构, 然笔者多年教学并观察身边教学,大多教学现场以讲述六书理论,大多以图示法教学,将 汉字结构拆解, 重组,并向学生宣讲汉字成形故事,以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如此施行教学,大多 学生能习得此单元教学精华核心。然,多年施行如此,笔者不断反省:汉字本身即可作为一视 觉图像,除了作为语意的载体,汉字本身即饱含艺术灵动,如果教学现场能把传统精质艺术家 想法加以简化授与学生,除了习字本身的教学目标,又可提升学生的美学素养,因此笔者开始 设计可融入于实际教学现场的活动式教学方式,让课堂多一些色彩。学生因此觉得比起手写汉 字的练习方式来得有趣,加上反复画线与剪裁的眼部观察与手部操作,学生完成作品甚至 是一件艺术作品。

    笔者以行动研究(Action Research)为方法,研究七, 八年级学生学习六书中会意字,除了 传统视觉观察, 手动书写记忆外,能否有其他有趣多元的学习方法?学生在这一堂课中 能习得哪些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能悟得那些教学反省与共鸣?

    本论藉由笔者教授七, 八年级学生对于会意字之学习(七年级),并结合中学国文课本收 录台湾作家宇文正买春联之文本(八年级),带领学生从春节情境中了解手写春联,并从传 统剪字,延伸出四面春之创意窗花剪纸,甚至藉由会意字中同体会意结 构,创造出更多对称有序结构且趣味盎然的剪纸图样。学生除了习得会意字并可藉由双手操 作,与视觉, 触觉刺激提升美学感受,进而欣赏生命。

    Ⅱ. 行动研究相关论述

    行动研究的特征有下列几项:1.行动研究的研究对象是与实际工作情境中有关的问题或人 物,如班级学生, 教职员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等等。2.行动研究的研究设计是一种综合性的整体 架构,以解决实务上所遭遇的问题以及寻找新的发展为目的,它必须仰赖真正的观察结果以及 行为的数据,而进行的研究,属于实证的研究。3.行动研究的研究设计及过程具有弹性与适应 性,在研究进行期间,允许改变,同时也会放弃控制措施,以利反应和现场的实验与创新。4. 行动研究可以是一种质的研究法,其研究理论便可以自然论(naturalism)的架构为基础,这种研 究与研究者的价值判断的主观性,也和研究问题所存在的情境无可分离,至于其信度与效度的 问题,则需以质的研究的方式来考虑。1)

    行动研究的研究过程中,大概包含以下几个步骤:1.界定问题或订定目标;2.阅览文献,俾 了解是否他人也遭遇类似的问题,或已达成有关的目标;3.形成可供考验的假设或探讨的策 略;4.安排研究的环境,并明确叙述程序和条件;5.确立评鉴标准, 评量技术,以及其他可取得 有效回馈的其他工具或手段;6.分析资料与评鉴结果。2)

    学者欧用生教授(2014)在倡导提升教师行动研究的能力中指出:行动研究是研究者参与真实 事件的运作过程中,系统的搜集数据,分析问题,提出改革方案,加以实施后,仔细检验改革 的影响。这项过程运作目前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 课程发展, 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欧用生 教授并提出行动研究有下列八个步骤(Cohen, Manion, 1989):

    • 第一:确定, 评鉴并形成问题。所谓问题是在日常教学情境中被认为重要的,但不必解 释得过于严谨,也包括如何在学校既定的规则中求创新。

    • 第二:参与团体为教师, 研究者, 咨商者和支持者间的初步讨论和磋商。这可能形成研究计 划的草案,如哪种条件最能影响课程革新?行动研究如何促进课程改革?影响课程革新的因素 为何?研究者在此极为重要,他们使问题聚焦,探讨各种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找出新的解决 方法。

    • 第三:文献探讨。从比较研究中了解问题, 目标和程序。

    • 第四:修正或再定义问题,形成可验证的假设,或形成一组引导的目标,使存在于方案中的 假定更为明显。

    • 第五:确定研究程序。教材, 教学法等的选择, 资料的搜集, 人员的分工和资源的分配等皆需 审慎确定。

    • 第六:选择评量程序与方法,使评量能顺利实施。

    • 第七:进行研究。包括数据的搜集方法如教学观察记录, 访谈, 学生作品的呈现及教学省思 等,进行数据的分类与分析。

    • 第八:数据的解释, 推论和整体的评量。依据前订的评量标准,探讨研究的结果,特别要注 意到错误及有问题的地方,并总结研究发现,提出相关建议及推广的方法。

    教学应以兴趣为中心,教师的任务是在选择适当的教材并根据学生现有储存在心中的 观念来激发其动机,使学生想要去学这些材料。3)。于是,笔者则以相关行动研究概念与方 法,已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并在课堂传统讲述六书理论的一堂四十五分钟课堂里,加入四面剪 纸艺术教学操作,期待能给予学生有趣习字的新视野。

    Ⅲ. 学生习字方式与剪纸艺术源流

    1. 学生习字方式

    从学习观点看汉字特点:结构方正, 与图象相类, 可类推, 形似字多, 音近字多。汉字的认知 过程包括形与音, 形与义, 音与义的结合,都较拼音文字来得复杂。教学时若能注意汉字特点, 使学习者了解汉字形体构成的规律性,可以收事半功倍之效4);字形辨识教学时,透过字 源强化学生对字形的理解,分析部件以帮助字形的记忆与书写,利用字根配合部 首教学以扩大汉字的认读范围5);汉字组合规则如形声字的形旁和声旁,在讯息处理的历程 上,都具有心理学上的真实性与重要性6),教学时可多加运用。教学者还要注重汉字在字形及 字义理解的特性,善用如拆解与组合, 完形与细微, 统觉与类推, 再现与联想等汉字特点,在有 序教学之内,添加丰富内涵与雅趣,提升学习者的学习动机, 强化学习效能7)

    台湾目前识字教学一般而言可分为四类:分布式, 集中式, 溯源式, 综合式8)。根据周碧香研 究,了解综合式教学识字教学和多种多样教学安排与设计,可因时因地因学生而置宜。施行十 二年国教之后,结合台湾目前施行十二年国教之一o八课纲素养精神,学习者宜将习得的知识融 入生活,吸取智慧,获得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除了既定的教科书和自学内容,教师亦可 发挥本身研究专精与运用多元智慧,将生活智慧, 传统文化融入学习者日常学习。

    2. 剪纸艺术源流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3 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致力追求文化多样性,持续 对人类创造力尊重,此公约于 2006 年生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为被各群体, 团体, 有时为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 表演, 表现形式, 知识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 实 物, 工艺品和文化场所9)。其中传统手工艺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剪纸艺术于 2009 年被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人们有世代传承其卓越文化价值性的责任与义务10)

    剪纸,又称刻纸或剪画,主要使用剪, 刻, 染等方式,将纸张塑造出各种图纹,成为一种造形 艺术11)。目前最早出土的剪纸作品 约1959~1966 年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番县的高昌古城遗 址,先后出土的五幅陪葬品北朝对马团花,北朝对猴团花,南北朝菊花团花,南北朝 忍冬纹团花,南北朝八角型团花12)。剪纸由最初陪葬追吊亡者功用,至农村妇人将生活期 盼寄托于纸张,于外呈现朴实单纯质感形式,于内则充满值得探究的祈福, 祝福象征寓意,达到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之境界。在民间剪纸运用范围广泛,如:窗花, 门笺, 顶棚花, 绣花样 子, 灯花, 喜花等。题材也十分多元,例如:历史故事, 神话传说, 戏剧人物, 草虫花鸟, 生活事物 等, 反映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与情感思绪的传递。

    春秋战国时期,彩陶, 青铜器, 皮革, 金属雕刻等艺术品,观察到镂空艺术之运用演变。1966 年于湖北江陵望山,镂空刻花皮革出土,茶褐色薄皮革刻画出几何连续花纹,河南辉县固围村 发掘银箔镂空刻花装饰物13)。这些属于非纸质剪纸,因受到镂空雕花工艺如浮雕, 透雕的影 响,从民俗生活中产生,称之为类剪纸,既成为奠定剪纸艺术之基础14)。南北朝时期,以 纸代替其他薄片素材,剪绘虚实镂空图纹,而正式进入剪纸艺术时代。目前最早在朝新疆吐蕃 县,所出土的五幅团花剪纸。南北朝梁宋懔荆楚岁时记记载: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 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意指在正月 初七时,人们使用五彩丝绢或金箔剪刻成花样贴于屏风,或作为头发装饰物及避邪等,并在人 日相互馈赠。裁剪图纹以花草, 鸟虫形状称为华胜花胜;若图纹以人物形象则称为 人胜。唐朝时期,造纸业开始出现发展性,促使纸张质量与产量提高,价格也因普及化逐 渐下降,进而被频繁使用于日常生活与节庆活动中。唐朝段成式西阳杂俎写道:立春 日,士大夫之家,剪纸为小幡,或悬于佳人之首,或缀于花下,又剪为春蝶, 春钱,春胜以戏 之。描绘人日或立春妇女剪彩胜的诗句,图样, 花样之意。利用丝绢帛剪成的小幡,称 为春幡,或幡胜, 春胜。在立春节气,人们剪制幡胜, 春幡, 春蝶, 春燕等,作为节日礼物15)

    唐杜甫以人日为题作诗:此日此时人共得,一谈一笑俗相看。尊前柏叶休随酒,胜里 金花巧耐寒。晚唐李商隐亦有人日镂金作胜传荆俗,剪彩为人起晋风。可了解剪 纸艺术流行于民间的风气16)

    宋代剪纸与其他工艺技术相结合,产出许多特别创新。吉州窑工匠将陶瓷与剪纸工艺巧妙结 合,先于胎上施一层黑色釉,再将剪纸纹样贴于上头, 在未被纹样遮住的地方施一层色调比底 釉色彩较淡的釉,将剪纸纹样取走,因而露出了黑色图案,入窑烧制而成,此成为吉州窑独有 特色17)

    元, 明时代剪纸曾一度衰落,于清代与民国又再度兴盛。清代剪纸花样运用十分普遍,如刺 绣花样, 礼品花, 嫁妆花, 走马灯等,剪纸实物及文献资料留存甚多。关于礼品花记载,在清嘉 庆年间有进士梁章巨于归田琐记有云:尝见人家馈送食物,无论大盘小盘,骑上嘉红纸一 块,或方或圆,必镂空剪雕四字,如长命富贵, 诸事如意之类。18)。现今台湾并无剪雕四吉字 之传俗,只有以囍字为主的礼品花贴在新房及各种陪嫁新物上,甚至刻苦耐劳的客家妇女于新 春时裁剪福禄寿喜,贴于门楣,以添福纳寿,某种程度的保存传统与象征19)

    Ⅳ. 以剪纸融合习字教学与学生反馈

    省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作一个有反省能力的教师,需反省自己的实际 教学,改进教学。Schön(1987)提出省思的类型,可分为三类型:1, 执行前省思—具有前瞻 性,是最好的省思。2, 执行中省思。3, 执行后省思。省思并非直线的过程,而是持续螺旋的过 程20)。有鉴于此,笔者每每于教学前后进行反思,观察学生学习情况与效果,进行教学步骤之 调整。

    笔者于课堂上依照全学年教学流程及进度,进行汉字结构教学,并提出四项焦点作为本次教 学活动之核心与反思:

    1. 结构

    笔者任职学校选用台湾康轩出版社国中国文教材21),该教材将文字学编写为两部分:语文天 地一文字构造介绍, 语文天地二字体演变与书法欣赏,由于字体演变与书法欣赏非 本论文教学焦点故略而不谈,而将康轩版文字构造介绍作为主要课堂分析教本22)

    康轩版文字构造单元,将国中学生(13~15岁)较难理解的转注, 假借不详谈其定义,而将 教学重点核心着重于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以下将康轩版教科书对于象形, 指事, 会意, 形 声定义与举例说明:

    1. 象形:按照物体的形状,将它描绘出来。23)此教材中将象形分为四类,分别为:人体 方面,如,,,;天文地理方面,如,,,; 动物, 植物方面,如,,,;器物方面,如,,, 24)

    2. 指事:用简单的符号来表示某些概念。25)26)此教材中将指事字分为两类,分别为:纯 粹用简单的记号表示抽象的概念,如:,,,;在象形字上附加符 号已表示位置或抽象的概念,如:, , ,

    3. 会意: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独体的,将它们的意思结合起来,以形成一个新字。27)此 教材中将会意字分为两类,分别为:异体会意,例如:,;同体会意,如:,

    4. 形声:由表示事物类别的形符和表示字音的声符组合而成的字。28)此教材中 将会意字分为六类,分别为:左形右声,如:,;右形左声,如:, ;上形下声,如:,;下形上声,如:,;外形内声, 如:,;内形外声,如:,

    依照教科书所编排内容进行解说后,笔者试图打破学生习得字词练习的传统模式,结合美感 创作进入语文学习系统,并符合台湾课纲素养精神。笔者于课堂上说明汉字本身有其图画性, 一字一图画,一图一结构,有其左右对称美感,因此依此对称结构美感,可创造出独特具有对 称美感的图样,例如:象形,,,,,,,, 等;指事,,,,,等;会意,,,, ,,,,,,;形声,,,

    其中以剪刀剪出象形及会意字为本次教学重点核心,除了依照台湾康轩版中学教科书关于象 形与会意字之讲解外,考虑学生第一次制作字形剪纸,有些字形线条太复杂,学生不容易设计 或裁剪成细线条字形,因此在课堂上示范时,大多采简易结构笔画不多的字形(图1)。色纸对折 再对折,将对折成四方形的色纸摊折成等腰三角形(图2),并找出边中点,由顶点向长边中点再 对折,以此折痕作为剪纸字型之中轴。在另一张白纸上将想要裁减的字形笔画加粗,再从中间 划一条线(或以对折方式)备用29),等等即将已折半的字形画或描在色纸上(图3)(图4),裁剪时必 须小心翼翼,必须是笔划线条相连,待整张剪好色纸摊开,即能成为一结构对称,四向相连的 字型,类如台湾过去常民建筑美学──铁窗花造型30)

    2. 色彩

    通常在语文课极少目触真实色彩,同学们大多藉由文本想象色彩,笔者以为六书结合剪纸单 元能以多元授课方式让学生得以目视色彩,甚至于双手凹折色纸,并透过色彩之组合,达到视 觉美感之教育目的。

    笔者不以传统剪纸常用蜡光纸,而选择双面单色影印纸或双面双色模造纸,主要目的在于蜡 光纸太薄,且色彩选择性较少,光面色彩学生以铅笔打上草稿时较为不便,铅笔笔迹以橡皮擦 去时容易损坏。当笔者为学生示范彩纸拼装即为一次视觉美感呈现(图5),将纸凹折同时透过自 然光影,视觉影像即叙述温润鲜艳之美学感受,此为单一色彩所不及之处(图6)。学生受到色彩 视觉刺激31),环绕在视觉美感环境中,呈现出青春洋溢活脱热情之青春本色。

    德裔美籍完形心理学(Gestalttheorie)的代表人物,鲁道夫˙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32)提 出其知名美学理论──视知觉张力说,阿恩海姆认为观看是通过一个人的眼睛来确定一件事物 在某个特定位置上的一种最初级的认识活动33)。这是一种常见的对观看的理解,但是阿恩海姆 更进一步申明观看的内容不仅于此,视觉不只是一种观看活动,更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其提 出了一个具颠覆性的概念:视觉思维,认为物体的形式与颜色等视觉元素,会被视知觉重新组织, 产生交互作用,最终达到成为心理上完满而平衡的,而这种张力, 动力的结构,就是艺术 表现的基础。阿恩海姆的视觉思维观念打破传统心理学刺激与反应的分界,其指出知觉,尤其 是视觉,包含了思维的一切能力,视觉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而非被动的刺激,这样的 活动不仅具有选择性,还具有完形性,视觉活动能够把对象简化, 抽象, 分离与组合。

    当学生浸淫在充满色彩的教室氛围里,除了心情感受到活泼愉悦,正在进行的剪字创作,亦 能带领学生体验学习乐趣,而色彩选择则没有是非对错标准。

    3. 线条

    汉字拥有一字一方,一方一图,一图一事之特点,笔者就此特点将其笔画设计成加粗字体造 型,并将加粗字型中轴对半画在已折好的直角三角形上,更留意笔画的衔接,将笔画与笔画相 连,有种笔断意不断,意断心不断之整体美感,再将直角三角形上画好的中轴对半字型 小心剪下(图7),摊开等腰三角形即为完整字型(图8)(图10),再摊开三角形为全张裁剪后纸张, 则为四面向字型(图9)(图12)(图13)(图14)。通常学生在此部分会因为听讲理解程度不同而有落 差,教师可一边讲述一边操作,或者以分组方式将听讲人数降低,教师则挨近学生讲述操作(图 15)(图16)(图17);或者,以异质分组方式,教师教授各组组长或较能马上吸收应用的同学,由 此同学回组内分享。

    4. 手感

    教师必须依据学生状况调整成学生可胜任的任务,笔画线条复杂的字型适合双手较灵巧的学 生,假若平时较少运用剪刀裁剪,给该学生的任务可以较为轻松,使学生得以于能力范围内完 成剪纸视辨字词。

    (图18)为21506学生剪裁字阳文(剪下多余,留下字型),然该同学未以胶水黏贴字型与 底纸上,而以订书机固定。(图19)为21501学生剪裁字阴文(剪下字型,留下背景),也以 订书机固定于底纸,镂空字型却呈现底纸颜色,与笔者于课堂上为学生示范作品大有不同,堪 称是学生阴错阳差形成另一件别有风味的作品,除了习得一字, 一词,更结合数学几何逻辑, 物 理概念,发挥学生艺术与美学创造力(图20) 。教育学专家提及艺术可以训练学生思考和创意发 展34) 艺术教育不只包括观念的学习,同时包括肢体的智能,尤其对于表达方式,更是没有对与 错的答案35),因而艺术绝对可以鼓励学生发展创意。

    笔者整理学生完成作品,发现解算学生剪裁同一个汉字,然设计于直角三角形上之字型不 同,有些将某笔画相连,有些则将某笔画剪断,剪裁摊开后则呈现不同风貌,如(图21)同学们 都是剪裁字,有些同学将笔,笔相连,有些则将此剪开;有些同学将 笔画相连,有些则剪断。(图22)则见到同学们发挥各自创意,例如:,,, ,,,,日出。笔者在下一堂课开始时,将同学们及自己完成剪裁作品 全数张贴于黑板上(图23,当天日期为2022/03/30星期三,值日生不小心将纪年数字擦去),同学 们当下不断寻找自己作品,更惊觉这一面文字剪纸彩色墙如此耀眼, 光彩夺目,此一教学也能 体现汉字一字一方, 一方一图, 一图一事之意义。

    究竟这样的汉字教学,对于学生的习字经验与审美心理是否产生意义?滕守尧曾于其著作中 陈述:

    审美经验中有了理性的参与,是否就是审美是一种认识或推理活动呢?这样说是很片面的。纯粹 的认识活动仅仅从因果等逻辑关系中探求事物的本质,而审美活动却是外向活动与内向活动同时 进行的──首先是对事物外部形态和特性的集中注意,然后又转回人类内部生活,外部与内部在 多次回返中达到同形,最后使内在情感得到调整, 梳理, 和谐,产生出愉快的情感感受。这种情况 甚至可以在观看月亮这样一种简单事物中见到。在观月时,如果你仅看到它是一个规则的圆形(或 圆形内部有一些黑块),而且到此为止,不再有别的感受,这还不能称其为审美经验。而当你在看 到其圆形性的同时,进一步从这种视觉印象回到人生情感的体验,产生出一种稳定, 和谐, 圆满, 团聚的感受,发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无长恨月长圆的感叹,这就构成了审美 经验。36)

    学生在这样一场六书汉字剪纸课程中,由于放慢对于汉字的认知,藉由折, 画, 剪, 贴等手部 操作,在视觉上更因色泽鲜丽,而将多重美感体验交织成一次多元感官学习。

    Ⅴ. 结论

    除了书法及篆刻,剪纸本是我文化之一,在农业时代历经家族母传女,带有吉祥祝福象征意 义。在台湾客家妇女于逢年过节之际,拿起剪刀,即将福禄寿喜神跃然纸上,黏贴于门楣,象 征神明莅临,为家族带来好运,因此被称为母亲的艺术。现在台湾甚至有许多知名年轻剪 纸艺术家,例如吴耿祯, 杨士毅等将剪纸文化发扬光大,成为剪纸艺术精品,扬名国际。曾几何 时,这文化一直是我们独有荣耀,2009年剪纸文化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期 待这项剪纸工艺能备尊重保存得宜。

    笔者藉由课堂授课机会,将台湾教科书里六书单元, 宇文正买春联融合传统剪纸文 化教学,一方面传授语文知识,一方面也传授文化传统,更为学生在课堂上以视觉色彩美学找 到语文学习的乐趣,语文学习除了听, 说, 读, 写,学生亦能折, 画, 剪, 贴,藉由身体感觉浸淫在 文化美感中。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些七, 八年级的孩子对于笔画较多的汉字,无法独力 将其对称结构化在折好的直角三角形色纸上,因此可先由笔画较少的象形字带入,或者将纸模 先准备好,而亦有手工较为细腻的同学可以将同体会意字或词组设计并完成剪纸。将所有学生 作品同列于黑板,同学们既兴奋又充满成就感,不断寻找自己的作品在何处,甚至有同学将自 己的剪纸与其他同学的剪纸拼贴成词组作品,例如:,成为林木, ,,成为王中平等,又成为课堂余闲的语文游戏。

    汉字一字一方,一方一图,一图一事之独特性,乃他国文字所无能器及,藉由视觉与触觉感 知,学生习得难忘又深具代表性的文化语文课,艺术力, 创造力, 表现力亦能同时发展。虽说有 时教科书(教材)是既定的,但教学(教法)应该是活脱生机,将传统文化一点一滴融入课程中传承 给国家未来主人翁!

    Figures

    HERC-1-1-65_F1.gif
    笔者于215班级课堂上逐步说明,带领学生进行折纸与剪纸
    HERC-1-1-65_F2.gif
    笔者于215班级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说明并示范操作
    HERC-1-1-65_F3.gif
    笔者于102班级课堂上为学生讲解说明并示范操作
    HERC-1-1-65_F4.gif
    笔者于102班级学生专注聆听并随者笔者操作
    HERC-1-1-65_F5.gif
    笔者于示范操作色彩及折纸1
    HERC-1-1-65_F6.gif
    笔者于示范操作色彩及折纸2
    HERC-1-1-65_F7.gif
    笔者于示范操作平安之中轴对半于直角三角形上
    HERC-1-1-65_F8.gif
    摊开直角三角形为等腰三角形之平安
    HERC-1-1-65_F9.gif
    摊开等腰三角形为正方形四面向之平安,类台湾铁窗花造型
    HERC-1-1-65_F10.gif
    摊开等腰三角形为正方形四面向之平安,将蓝色平安中轴对齐黄色色纸之对角并黏贴于黄纸上
    HERC-1-1-65_F11.gif
    笔者于课前示范操作色彩及线条, 字体大美
    HERC-1-1-65_F12.gif
    笔者于课前示范操作色彩及线条, 字体大用
    HERC-1-1-65_F13.gif
    笔者于课前示范操作色彩及线条, 字体英文
    HERC-1-1-65_F14.gif
    笔者于课前操作色彩及线条, 字体国文
    HERC-1-1-65_F15.gif
    学生21523正以铅笔在橘色纸上勾勒加粗厚的字笔画
    HERC-1-1-65_F16.gif
    学生21514正以铅笔在黄色纸上勾勒加粗厚的字笔画
    HERC-1-1-65_F17.gif
    学生21519正以铅笔蓝色纸上勾勒加粗厚的字笔画
    HERC-1-1-65_F18.gif
    学生21506以黄字绿底呈现字(阳文),并将之相连成四向图
    HERC-1-1-65_F19.gif
    学生21501以蓝字绿底呈现字(阴文),并将之相连成四向图
    HERC-1-1-65_F20.gif
    215全班学生作品集合1
    HERC-1-1-65_F21.gif
    215全班学生作品集合2
    HERC-1-1-65_F22.gif
    102全班同学作品集合1
    HERC-1-1-65_F23.gif
    102全班同学作品集合2
    HERC-1-1-65_F24.gif
    课堂展示102师生作品于黑板

    Tables

    References

    1. [东汉]许慎(1973), 『说文解字』, 台北, 台湾商务出版社.
    2. 鲍兰(1978), 『符号的世界』, 台北市, 四季出版社.
    3. 黄宝凤(1980), 『西洋剪影图案集』, 台北, 艺术出版.
    4. 马有志(1986), 『剪影艺术』, 高雄, 王凤仪出版.
    5. 陈宝玉(1987), 『中国民间剪纸』, 台北, 武陵出版.
    6. 吴山主编(1991), 『中国工艺美术辞典』, 台北, 雄狮美术出版.
    7. 曾志朗(1991), 「华语文的心理学研究: 本土化的沉思」, 『中国人, 中国心-发展与教学篇』, 台北: 远流 出版社.
    8. 吕胜中(1994), 『中国民间剪纸』, 湖南: 湖南美术出版.
    9. 述鼎(1994), 『民间艺术-剪纸』, 台北: 艺术图书公司.
    10. 欧用生(1996), 『教师专业成长』, 台北: 师大书苑.
    11. 滕守尧(2001), 『审美心理描述』,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2. 黄沛荣(2006), 『汉字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台北: 乐学书局.
    13. Geoffrey E. Mills 原著/蔡美华 译(2008), 『行动研究法』(Action Research:A Guide for the Teacher), 台北: 学富文化.
    14. 蔡清田(2008), 『课程学』, 台北: 五南图书.
    15. 陈正治/绘者 洪义男(2012, 『有趣的中国文字: 听字的故事.玩出字的趣味』, 台北: 国语日报出版社.
    16. 林西莉(Cecilia Lindqvist)/ 译者 李之义(2016), 『汉字的故事』(畅销十周年纪念版)Tecknens Rike (China: Empire of Living Symbols), 台北: 猫头鹰出版社.
    17. 陈姞净(2018), 『图解文字学常识与汉字演变』, 台北: 五南出版社.
    18. 谢光辉 编(2020), 『汉字图解』(第二版)(Illustrated Accou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2nd Edition), 台北: 三联出版社.
    19. 国中国文1下课本(2020), 台北: 康轩文教, 109学年.
    20. Rudolf, Arnheim(1974). 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 A Psychology of the Creative Ey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1. Gombrich, Ernst(1982). The Image and the Eye: Further Studies in the Psychology of Pictorial Representation. Oxford: Phaidon.
    22. 许嘉璐(1995), 「汉字结构的规律性与小学识字教学——兼评几种小学识字教学法」,『第一届小学语文 课程教材教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东: 台东师范学院, 页403~20
    23. 周碧香(2018), 「自知与自律—谈汉字教学教师应有的知能」(Self-cognition and Self-discipline—Abilities a Mandarin teacher should require), 『台中教育大学学报: 人文艺术类』, 台中: 台中教育大学, 页 49~64
    24. 周碧香(2021), 「从学习成效深思汉字教学」, 『第二十三届中国文字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台中: 静宜大学, 页101~102
    25. 欧美杏(2014), 『六堆客家剪纸及其文化应用之探究──以邱玉云的作品为例』, 屏东: 屏东教育大学 视觉艺术系硕士论文.
    26. 教育部(2012), (查询时间: 2022/01/05) 教育部美感教育中长程计划. 摘自: https://ws.moe.edu.tw/001/Upload/8/relfile/0/2073/e221c236-b969-470f-9cc2-ecb30bc9fb47.pdf.(查询时间: 2022/01/05)
    27. 教育部(2014), 十二年国民基本教育课程纲要总纲发布版. 摘自: https://www.naer.edu.tw/ezfiles/0/1000/attach/87/pta_5320_2729842_56626.pdf.
    28. 教育部(2016), 美感教育课程推广计划. 摘自: https://www.aade.org.tw/推广计划. (查询时间: 2022/01/05) 台湾教育研究院双语词汇, 学术名词暨辞书信息网, 网址: https://terms.naer.edu.tw/, 查询时间:2022/02/14, 2020/02/24
    1. SEARCH
    2. 온라인 투고 시스템

      (Online Submission)

    3. 한문교육연구소

      (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4. 편집부
      (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 Tel: +82-31-8005-2661
      - E-mail: iher_dku@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