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前言
對現代人而言,「書法」屬於藝術類的風雅才藝,尤其是行草書作品,往往被視為高深難解 之獨門技藝,一般情況下,行草書碑帖或書作,若無標準楷字的釋讀與註解,閱覽者、讀者往 往難以理解其文字確切所指與意涵。但在手抄本文化的年代,「書道」乃文人熟習的日常,掌 握文字各體的書法變化與運用,是一切學問之基礎,特別是「書學」一門,其內涵包括「字 學」、「筆法」、「碑學」、「帖學」,既代表文人對於文字發展源流、構形與筆法的掌握,同 時也與文章內容互為表裡,「文脈」「文義」的最小形成要素是「文字」,對於「字義」與 「字形」的理解與把握,是文人學問涵養的自然呈顯。
2020年日本慶應義塾大學「文人の書—センチュリー文化財団寄託品展覧会」(筆者譯:文人 之書─Century Cultural Foundation寄藏品展覽會)1)戶原家2)舊藏法帖類所展出之諸藏品當中,包 含『艸訣百韻歌』碑刻本一件(圖一)。關於此歌訣,明代楊慎(1488-1559)曾批評,曰:
「草書百韻歌」:『草書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于羲之。近有一庸中書(筆者案: 范文明)取以刻石,而一鉅公(筆者案:祝世祿)序之,信以為然。有自京師來滇持以問余,曰:
「此羲之之『草韻』也。」余戲之曰:「字莫高于羲之,得羲之自作『草書百韻歌』,奇矣。」又 如詩莫高于杜子美,子美有『詩學大成』。經書出於孔子,孔子有『四書活套』。若求得二書, 與此為三絕矣。其人愕然曰:「孔子豈有『四書活套』乎?」余曰:「孔子既無『四書活套』,羲 之豈有『草書百韻』乎?」其人始悟,信乎偽物,易售信貨難市也。3)
「草書百韻歌」,即為『草訣百韻歌』。從楊慎之嚴詞批判可知:其對宋人纂集王羲之書蹟 而成『草訣百韻歌』一事,深不以為然,認為該作既非真跡,時人托以羲之高名,盲目從之, 當端正視聽,貶斥為「偽物」「偽作」之流,不可混淆忽視該作僅為後人託名假借之物的真實 現象。事實上,回顧行草書基本入門名碑,當中如『集字聖教序』,亦是「集字」之作,唐代 以前書蹟名篇,往往因為時代久遠,又歷經戰亂兵燹,名帖真蹟早已亡佚不存,世人取殘存法 帖勒碑,纂成學習指導之書,所代表的是當時人對於前賢書蹟之喜愛、追摹,以及反覆揣摩其 筆法精髓,嘗試訂立一標準範本,與指點後學書學基本學習途徑之苦心孤詣。
職是,本研究自宋人集字編成(據傳為米芾(1051-1107)所書)並託名於東晉王羲之(303- 361)所作之『草訣百韻歌』切入,嘗試在既往對該篇歌訣的現代中文白話語譯4)之外,自草書 書寫實務經驗著手,重新闡發宋人透過簡易歌訣欲教示後學之草書筆畫省形變化精義,從而進 一步理解傳統書學理論當中,對於草書所賦予「積其點畫,乃成其字」「草以點畫為情性,使 轉為形質」之簡要點撥,包括草書結字構形所潛藏之變化規則,以及如何破解草書「連綿」「游絲」筆法之組成,為看似抽象線條組合之草書,提供具備學理依據且可推理、可解構、可 被歸納並統整之原則。此外,『草訣百韻歌』與本文所論之「草書」,乃相對於「章草」之 「今草」,其初成於後漢張芝,唐代以後,孫過庭(648-703)、懷素(725-785)等人,將六朝時 期「單字呈顯,不相連屬」之草書,加入文字之間筆畫連續銜接之要素,形成「多字連綿,縱 橫爛漫」的書寫風格與趨勢。
本研究之研究方法與進程主要有四:(一)解析『草訣百韻歌』所標示之草書由點畫起始,乃至連結線條、組成文字之基本「結字」之法,包含文字點化運行書寫之際,當中筆畫使轉間
「圓筆」「潤筆」「渴筆」「轉筆」等筆法運用,以及文字由「楷」而「草」所變化之間架結構 與筆畫組成。(二)剖析草書書寫之間橫、豎交錯運用之法則,進而析論「撇捺改筆」「戈法 變換」等文字筆畫線條之改換、重組現象,進一步為草書之書寫與識讀,提供具備理論性與科 學化之解明妙法。(三)釐析草書「以右為尊」之布局基本,探究草字筆畫虛實之間的分配與 運用,乃至「計白當黑」「意連形連」之章法布置要義。(四)解構「連綿」,活用草書點畫 變化規則,破解「連綿」「游絲」之筆法原理,從而應用於古文獻書帖解讀,破解草字「龍蛇 競筆端」之多字綿延、點畫如亂石崩雲之章法布置,從而揭示草書「筆法字學」學習之重要性 與歷久彌新之價值。
Ⅱ. 『草訣百韻歌』書誌解題與草書序跋隸定翻刻
本研究所使用之『草訣百韻歌』,以慶應義塾大學附屬研究所斯道文庫藏本(碑刻本)為主, 並參酌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之『中華經典碑帖彩色放大本』(帖本),透過帖本的筆跡,豁清碑刻 本較難看清楚的草字筆畫使轉與間架結構等變化。首先,針對本文所使用文獻之書誌解題,逐 一整理並依序條列如下。
【所蔵地】慶応義塾大学附属研究所斯道文庫
【請求記號】戶原‐112‐2(戶原文庫)
【書名】艸訣百韻歌 附艸訣辨疑
【體裁】布表紙画帖二冊 三○・四×一五・八公分 正面摺
【表紙】金茶色與海松色相間之布表紙
【外題】無外題
【内題】無內題
【版本】根據明萬曆二十年刊本刊行(筆者案:版本與成立年代依據序跋文內容推定)
【序文】萬曆癸巳秋七日休寧祝世祿(一五四○-一六一一)序,刻印:陰文方印(回文印) 「祝印/世祿」,陰文方印「無功/子」,陽文方印「石/林」。序文前半內容脫落(刻帖,二四・四 ×一二・六公分),行草,共三葉。
【目錄】詳記能書善書之歷代帝王、歷代名家,共三葉。
【正文卷首】「(低一字)艸訣百韻歌(楷書)/艸訣百韻歌(草書),雙行小字:宋書學博士米芾 集/晉右將軍王羲之書」。
【正文內容】一行楷字、一行草字,相互參照,正文內容總計十二葉半。
【正文卷尾】「(低一字)新都范文明奉勒/(低一字)時/萬曆二十年歲在壬/辰冬正月也」,刻 印:陽文圓印「范」、陽文方印「文/明」,陰文方印「范氏/暕叔」。
【跋文一】「余友晦叔神情開朗望者以為神仙中人/……/(低四字)社友弟汪懋孝」,行楷,刻 印:陽文方印「汪懋/孝印」,總計一葉。
【跋文二】「字學自六書之法具而籀而大小篆而分/……/(低四字)新閶陳昭祥識」,行書,刻 印:陰文方印「昭祥/私印」「陳氏/少明」,總計二葉半。
其次,戶原氏所收藏之『草訣百韻歌』碑刻本,該帖前後總計附錄行草書序文一篇(祝世祿序), 行楷(汪懋孝跋)、行書跋文(陳昭祥跋)各一篇,祝世祿所書之行草書序文,前半內容脫落闕文。為求 「辨章學術,考竟源流」,本文將三篇序跋逐一隸定釋文5)如下,以明該法帖成立之宗旨。
【翻刻】
祝世祿序
(前半部脫落闕文,題目與句讀點斷為筆者所施)
手張飛走而非走,文章家
之詩乎。似文章而非文章,故多
能以清虛為首,變動不居,各用
神解妙詣為趣者,夫秋汲可以 (第一葉上)
語此,古人難之而日忙中不及作
艸,概近世顧易眎之。晦叔知其
難,以為草出不可無法,爰以世彼
『百韻歌』,而增補至所未備,若設 (第一葉下)
物々於訣,是繫驥而求其騁也。
每張千里故又摭拾,惟名家按法
而不束於法者,極各雲(云)翰先狀設
足以疑學書之用。晦叔之多功 (第二葉上)
於斯學鉅矣!夫軼於法者,蕩
而無宗,束于法者,物而不化,以是
知學訣之必藉於辨疑補,而設於
艸書為大備耳,無遺憾仍 (第二葉下)
以故非法非非法,達此者進乎技,
唯諸以論之吾原易与少明以為
斯如。
萬曆癸巳秋七日休寧乃豫章 (筆者案:此處為「郡」字碑刻脫誤所造成)
祝世祿書於寄々參中
汪懋孝跋
(題目與句讀點斷為筆者所施)
余友晦叔,神情開朗,望者以為神仙中人,
當不識晦叔,蕭然一葦布,陸沉於大塊
間也。嘗聞勝國時,劉誠意一見王山農,便
不能去。後從入會稽山見山農,大肆豪懷,
染盡縑素,坐客咸稱三絕,誠意乃始別 (第一葉上)
去,曰:有清明在天下者,其姿自別。今晦叔
詞賦書画妙天下,其所以窮者,清名累耳。
吾輩於時命奚,尤是刻也,乃晦叔嘉惠後
進者,三筌蹄耳未足以盡晦叔者。
社友弟汪懋孝 陽文方印「汪懋/孝印」「虞卿」
陳昭祥跋
(題目與句讀點斷為筆者所施)
字學自六書之法具而藩,而大小篆,而分
隸,而真行,天人之靈秘洩發殆盡。
乃若草書之法,至漢而崔杜創始,至
晉而羲々就暢流師雲嵐之變化,法川 (第一葉上)
嶽之流峙,舒寫妙明,榆揚情愫,六 (筆者案:依據文義,此處「榆」字當作「揄」)
書智巧,無復遁形。世傳有『草訣百韻』,
訂定邊旁,用為成法。顧名家揮洒,彼
異此同,遂今末學操觚步趨旁午。 (第一葉下)
友人范晦叔氏,以雲心霞想,極精斯
藝,十有餘年,攷之歷代名家書法,同
異參互,援卿無復遺恨,且其晴光烱
朗,妙絕古,能於一粒胡麻作三十二 (第二葉上)
字,故至微細雙鈎,纖毫不爽。復以
談巾邊旁,多所遺漏,補其未備,更
悏臨池,托之貞珉,永為世寶,刻求其
叔王父憲副上原易先生題曰『草訣 (第二葉下)
辨疑』,補不佞得以寓目焉。丹盡數言,
用告千古。
新閶陳昭祥識 陰文方印「昭祥/私印」「陳氏/少明」 (第三葉下)
再者,除了以上之碑刻本,本文更參酌北京中華書局所出版之「韓道亨墨跡本」(2018年第 二刷),每葉七八・七×一○九・二公分,由北京雅昌藝術印刷有限公司進行彩色放大印刷,共二 十八葉。以碑刻本(碑學)與帖本(帖學)兩相交互參照,才能使得學書者對筆法運行與字形書風之 理解,不受碑刻刀筆雕鑿之影響,而能清楚地辨析草字結字之精妙。下文則揀選歌訣要句,針 對草書省形原則與運筆筆法進行詳細說解。
Ⅲ. 『草訣百韻歌』之歌訣要義釋疑與草書結字筆法新詮
唐代孫過庭(648-703)『書譜』中,對於楷書和草書二體的形體結構特點,曾描述道:「真 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情性;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形質。」「草書」,其基本組成自然為 文字的一筆一畫,而如何將這些筆畫於匆匆書寫間,透過「使轉」,意即:毛筆運行方向的改 變,繼而進行點畫間的連結,當中奧妙,並非隨意為之,或是天馬行空、自由發揮的線條藝 術,而是具備一定的簡省規則,如此,才能確保草書的可釋讀性、可辨識性。本文以下則揀擇 『草訣百韻歌』的幾句要點,進行草書簡化規則的整理與歸納,擺落既往注疏本等純粹中文白 話字面解釋的模糊曖昧,實際地自書法的書寫實務層面,對此篇歌訣的筆法要義,進行闡釋與 新詮。
1.「以點畫代橫畫與口形」:「有點方為水,空挑卻是言」(圖二)
該句要訣的意義旨在說明:三點「水」與「言」的草字書寫差別在上方的「點」畫,事實 上,形成此種相似筆法的根本,在於三點「水」的第二點與第三挑,在書寫時產生連筆;而草 書當中,為求書寫便利與迅速,往往使用「點」畫來替代「橫」畫與「口」形,因此,「言」字 的第二、三、四「橫」畫,以及最下方的「口」字,全數都可以改成用「點」畫加以替代; 又,三點以上的筆畫,在草書中,為求書寫便捷與毛筆運行之流暢,會直接寫成「橫」畫或 「豎」畫,同時,「言」字作為部首偏旁時,為求與右方的文字相連屬,故而最後一筆往往會 向右上方挑出,以使毛筆筆尖便於轉向,如此,自然會形成三點「水」與「言」字相似的草書 筆形。
2.「以右為尊,左旁可略」:「宀頭無左畔,辵遶闢東邊」(圖三)
草書書寫時,為求運筆迅速而不滯澀,自然需減少毛筆筆尖更改方向的次數,故而左邊的部 首或部件、筆畫,常會進行省略,例如:「宀」頭略去左點後,起始的「點」畫便能更容易與 橫向的筆畫銜接。又如:「辵(辶)」部會將繁瑣的「點」畫與反覆變換方向的短「橫」短「 撇」,全數更改省略成由左上向右下,再向右方繞行的寫法。其它筆畫的左邊部件,同樣都可 根據運筆的方便性,進行簡化或省略。
3.「保留左右,使轉銜接」:「六手宜為稟,七紅即是袁」(圖四)
書寫之際,當遇上筆畫較為繁複的文字,草書常常採用保留文字外框、保留大致可辨識的文 字形體的方式,進行省筆與字畫間重組重構的安排。就如「稟」字,原先內外雙重「口」形, 較難一筆完成書寫的「回」字,改成以保留左右兩筆代替外形,因草書慣於以「點」畫代替 「口」形,自然閱讀者看到左右對稱的「點」畫時,會於心中揣摩眼前所見的「點」畫,究竟 只是單純「點」畫,或是經過簡省後的筆形,實際上別有所指。而「禾」字的左「撇」右 「捺」,匆匆之間,為求書寫便捷,將兩筆合併為一「橫」,「禾」字遂被重構成「手」形,如 此一來,「稟」字在經過重重簡化之後,自然會呈現「六」「手」共形的結果。
「袁」字上方的「土」字,省去第二「橫」畫的左半邊,讓運筆時能更加流暢而無須停留,「口」字以短「橫」或「點」畫替代,這也使得「袁」字的下半部與「糸」字相似,「糸」字上方 「ㄠ」字改為兩「點」,左右「撇」「點」合為弧「勾」,於是,「糸」可寫成「子」,最後「袁」 字的末兩筆「撇」「捺」連筆書寫,由是,自然便形成「七」「紅」組合成「袁」字的結果。
4.「多點成豎,豎鈎作弧鈎」:「左阜貝丁反,右刀寸點彎」(圖五)
延續上述的筆形簡化規則,「阜」字的「口」形同樣是改以「點」畫替代,「橫」畫的左半 邊省略,多點又可寫成一「豎」;「貝」字的四「橫」同樣可用一「豎」替代,並且省略左 「撇」,故而形成「阜」「貝」二字的草書筆形相同的狀況。「刀」字原寫作「刂」,為求毛筆 筆尖在改變方向時能流暢不滯塞,不產生多餘的停頓動作,故而寫成「弧」形;「寸」字亦是 省去左半「橫」並寫成右「弧」,使得「刀」「寸」的草書形狀相似。種種為講求書寫迅捷便 利而簡省後的筆畫,雖容易使文字產生形似、形近的現象,但是,由於中文文章字字連屬,講 求文義暢通,故而透過上下文文脈,可以正確地通讀出以草字寫成的文章,鮮少有誤解或誤認 的問題,更可由此得知:草字的簡省法則,不只是字形筆法的學習,更包含文章義理的講究, 兩者不一不二,不即不離,相互運用,才能確保草書文獻全篇的正確釋讀。
5.「多點作橫,多橫連綿」:「思惠魚如画,禾乎手似年」(圖六)
「思」「惠」二字的下方為「心」,「魚」字的下方為四點之「火(灬)」,凡筆畫橫向四筆之 字,皆可用一長「橫」作為替代,因而使得「思」「惠」「魚」等上方為「田」字,下方為連續 四筆之文字,簡省之後近似「画」字。「禾」字的左「撇」右「捺」,如上述所言,直接以 「橫」畫替代;「乎」字左「點」右「撇」同樣簡省成一「橫」;「年」字左側短「豎」(亦可寫 作左「點」)則省略;如此一來,自然便形成「禾」「乎」「手」「年」四字的草字形體相似。
6.「斜鈎改豎鈎,欠字作連綿」:「鄒歇歌難見,成幾賊易聞」(圖七)
「鄒」「歇」「歌」等凡是右側有耳形「邑」部,或是「欠」字字形者,因於草書迅速書寫 時不方便一筆一畫進行「撇」「捺」或「轉折」、「勾筆」,是以直接寫成三筆連屬的連綿筆 法,以方便毛筆運行並且直接銜接下一字。凡是書寫困難,容易造成筆畫遲滯,筆形破裂而無 法延續的「斜鈎」,也就是「戈法」,草書當中全部改作「豎鈎」,「長撇」也改成容易書寫 並轉換方向的「反捺(長點)」,這也使得「成」「幾」「賊(戎)」等字形,改變成字形介於 「朱」「策」之間的縱向字形,其目的是為了讓書寫者方便在完成一個文字後,毛筆毋須耗費 力氣轉向,更毋須停頓,可直接書寫下一個字。
前述六則說解,綱舉目張,簡要歸納草書運行時,筆法字形的基本變化要點,下節則就「連 綿」「游絲」之形成原理,扼要說明,並提出讀者解讀時,破解筆法與進行原字反推之要領。
Ⅳ. 「勘破「連綿」:草書「連綿」「游絲」之構形原理與釋讀隸定技巧
關於草書之「連綿」現象,歷來前輩學者雖有不少研究成果,由於焦點側重於理論的辨析, 也使得其定義反覆孳乳,但對於「連綿」核心要義,卻往往莫衷一是。6)實際上就草字書寫實務 層面而論,「連綿」所指為兩字以上相連屬,數十字以上連續書寫之技巧,當中,若以極為纖 細之線條連續書寫,呈現出蜿蜒細長而不間斷者,則稱為「游絲」。而在相傳為王羲之所作之 「題衛夫人筆陣圖」,便曾針對草書之技巧特點,如斯點撥:
若欲學草書,又有別法。須緩前急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相鈎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 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等。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需空中遙執筆作 之。其草書,亦復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 即直過。惟有章草及章程行狎等,不用此勢,但用擊石波而已。7)
仔細梳理這段草書要訣,當中「須緩前急後」,意指:草書起筆速度甚緩,且「意在筆 先」,心中先有文字字形,再謹慎下筆,緩緩寫來,隨著書寫時的狀態,追求行雲流水,速度 漸漸加快,而「字體形勢,狀如龍蛇」,即如同『草訣百韻歌』所言,「龍蛇競筆端」,筆畫 飛騰如龍蛇盤旋。同時,文字之間,「相鈎連不斷,仍須棱側起伏,用筆亦不得使齊平大小一 等」,意味著每一字的結束與下一字的起始相連,並且仍須注重筆畫之有稜有角,粗細分明, 墨色濃淡相間,能清楚展現出「墨韻」「墨趣」,雖求下筆迅捷,但所有細微筆畫都必須表現 清楚,並且講求「風神」,也就是兼具筆畫線條組合與用墨之間的輕重安排。
並且,「每作一字須有點處,且作餘字總競,然後安點,其點需空中遙執筆作之。」「點」 畫乃是草書基本,每一字的點畫不單單只是文字的筆畫,更是平衡文字整體美感的重要部件。 若在書寫時逢「犬」「成」之類,最末一筆收結於「點」畫的文字,通常是連續書寫多字,完 成一小段落後,再根據卷面的布局、餘白,於是當的位置上補上「點」畫。又如「點」畫與線 條間的銜接,「需空中遙執筆作之」,意謂:在落筆之前,實際上筆尖早已在空中輕輕運作, 手腕的動作亦連續運動,不因筆尖離開紙面而停頓,而是延續先前的動作,才能使得「點」畫 的呈現自然而完美。與此同時,草書更非獨立於其他篆、隸、行、楷之外的單一字體,「亦復 須篆勢、八分、古隸相雜,亦不得急,令墨不入紙。若急作,意思淺薄,而筆即直過」,漢字 的發展一脈相承,其根本不變的原理為「六書」,故而草書揮毫亦講究各種書寫方法、字體之 間相互參酌,並且筆形變化不與文字形、音、義之構成相悖,方是草書之原則要義。
若將上述要旨,實際運用於草書教育,則『草訣百韻歌』當中,處處皆是要訣的展演與實 踐。舉例來說,「毫釐雖欲辨,體勢更須完」(圖二),該句當中,「釐」和「雖」之間表現出欲 斷不斷之「游絲」,這是因為「釐」字在完成最後一筆時,為了與「雖」字的書寫相銜接,不 作「回鋒收束」,而是將筆尖向下映帶,同時,筆尖輕輕地稍微離開紙面,之後再輕輕下壓使 力,形成了所謂的「筆斷」「意連」,正是前述「空中遙執筆作之」的一種表現,該種表現技 法,與使用細線般的筆畫持續連接每一字的「筆連」相對,「意連」,指的是筆尖即使離開紙 面,心中的筆畫、手腕的連續動作,都未曾停頓,故而形成前後兩字或多字相互銜接、呼應的 筆形。
或如「十朱知奉己」(圖四)一句,草書落筆運行之際,文字之間講求「行雲流水」和「映帶 關係」,單一文字的筆畫間,則講求「圓潤」,「圓潤」所指不只是用墨飽滿的「潤筆」,筆 尖更時時如畫圓一般,故而「朱」字左撇與短橫銜接,之後向上帶而書寫「豎鈎」,「鈎」筆 之最後一畫向左上挑出、改向、書寫第二短「橫」並連接左「撇」,最後書寫右方「反捺」, 整體文字的筆畫銜接,宛如「畫圓」般的緊密連接,此為草書單字之重要且基本之技巧。又如 「奉」「己」二字,筆畫明顯是由上一字「奉」之「收筆」,連接「己」之「始筆」,屬於「連 綿」當中「筆連」之具體表現。
最後,綰合前述要訣與諸般概念,並運用於實際的書作鑑賞與解讀,如附錄圖七之明代傅山 (1607-1684)『千字文』,面臨由連續「連綿」「游絲」所構成之書蹟,作為讀者、鑑賞者,實 毋須感到慌亂,所有的「連綿」「游絲」,都是銜接文字筆畫的表現,而非故意弄墨舞文,造 成讀者眼花撩亂,將所有文字連接處的細線筆畫皆從眼中省略,則文字的單一形體便會更為清 晰,再將這些單一文字,一一使用「以點代口」「弧鈎改豎鈎」等原則破解推理,逐一反推, 則全篇文義、文章前後脈絡便可清晰地於眼前呈現。
Ⅴ. 結語
對於草書的本質,日本江戶時期雨森芳洲(1668-1755)曾曰:
或問:匆匆不暇草書。曰:草書之所以為難者,以不失其真也。
草書之形成,原為因應文書傳遞、戰場馬上之需求,講求書寫迅速,又要能「不失其真」, 切實地傳情達意,故而關鍵在於其點畫與文字構形,不可隨意為之,須能夠為閱讀者所辨識, 而這之間的關竅,便在於依循固定規則進行省筆與筆形變化,也正是前文所述之各項要義。本 研究一方面揭示草書筆畫變化之基本規則,一方面透過解構「連綿」「游絲」之形成,證實草 書之一字一句,都可經由熟習其筆法簡化規則,而加以進行推理。即使是不會書寫草書的讀 者,藉由本篇前述之法則,亦可以在博物館鑑賞書蹟、日常生活文字設計等,自由地識讀草 書,也使得「草書」不再被視為曲高和寡的古典技藝,而能夠貼近日常民眾之所需,讓草書文 字具體落實於現代生活,且不違背文字「表形達意」之基本功能,能夠為普羅大眾反覆欣賞與 利用,亦回歸文字原先初出於自然,取譬萬類之象的本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