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问题的提出
据戴耀晶(1997), 持续体(durative aspect)是对事件构成中的持续段观察的反映, 它不反映事件 的起始和终结, 也不反映事件的整体。 刘宁生(1985), 金奉民(1991), 袁毓林(1992), 陆俭明(1999), 陈忠(2003), 丁崇明(2009)等学者已从不同的角度考察了持续体标记“着”(zhe)的用法及语义特征。
越南语中没有关于持续体的概念。 刘汉武, 丁崇明(2018)的研究显示, 在不同的句式中持续体 标记“着”在越南语中有不同的对应形式。 可见, 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在越南语中的对应形式相当 复杂。 再加上汉语持续体标记“着”本身的复杂性。 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在使用持续体标记“着” 的过程中不免会出现偏误。 然而, 现有的研究(王海霞, 2011; 冯静, 2013)都未专门针对越南学生 持续体标记“着”的偏误进行研究。
本文基于“越南学生汉语中介语语料库”(2018年版)1) 考察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持续体标记 “着”的偏误, 寻求其偏误原因。 在此基础上提出教学建议。
Ⅱ. 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持续体标记“着”的使用情况
在选取的语料中, 我们一共找到465个持续体标记“着”的用例。 其中, 正确用例有359个(占77.2%), 偏误用例有106个(占22.8%)。 根据前贤(李蕊, 周小兵, 2005; 刘瑜, 陈德胜, 2010; 丁雪欢, 曹莉敏, 2014)对含“着”的句子的分类, 我们将这些用例统计为表1。
从表1可见, 基本句式的静态义和动态义是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使用频率最高的两种句式, 也是偏误出现最多的两种句式。 其他句式的使用频率较低, 偏误的出现也不多。
Ⅲ. 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持续体标记“着”的偏误类型
借鉴Carl James(1998)对偏误的分类方法, 我们将越南学生持续体标记“着”的偏误分成以下四类: 遗漏(omission), 误加(over-inclusion), 混淆(misselection)和错序(misorder)。 具体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
表2显示, 错序偏误只出现1例, 这可能是偶发情况, 不足以构成一种偏误类型。 因此, 准确地说, 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在使用持续体标记“着”的过程中只出现105个偏误用例, 可归为误加, 混淆, 遗漏三种类型。 为了更直观地观察各个偏误类型所占的比例, 我们制作了下面的饼图。 (见图1)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 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习得汉语持续体标记“着”的偏误中, 占比最大 的是误加(56.2%), 其次是混淆(33.3%), 占比最少的是遗漏(10.5%)。 可见, 误加是典型的偏误类型。
下面, 我们将对持续体标记“着”的偏误进行具体分析。
1. 误加
误加偏误是指在句子中添加了不应该使用的成分。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 我们发现在持续体标 记“着”使用过程中, 有59个用例属于误加类型, 即在不应该使用持续体标记“着”的情况下而使用。 例如:
-
(1)*从小姑妈就常抱【着】我过她家玩。
-
(2)*早上, 我妈妈起床做饭和点心, 带【着】到公园。
-
(3)*今天我给你写【着】这封信。
-
(4)*大家可以唱歌, 跳舞, 吃【着】, 玩【着】, 多愉快了。
这些句子都不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意思, 因此动词“抱”“带”“写”“吃”“玩”的后边不能用持续 体标记“着”, 应删去。
动词带了趋向补语, 结果补语后, 后边不能再带持续体标记“着”。 例(5)的趋向补语“起”带“着” 了, 例(6)的结果补语“开”带“着”了, 句子不成立, 应该把“着”删去。
动词带介宾补语后, 中间不能插入持续体标记“着”。 例(7)的“摆”, 例(8)的“散步”后边有介宾补 语“在玻璃柜里”“在西湖畔”, 但中间又插入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该将“着”删去。
这些句子的动词重叠表示时间短暂, 后边不能再带持续体标记“着”。 例(9)的“逛”, 例(10)的 “谈”重叠后带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将“着”删去。
表示存在的“有”不能加持续体标记“着”。 例(11), (12)的“有”带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该删去“着”。
句子中有“……的时候”表示时间, “时候”前边的定语义在说明某时, 大多数情况下, 如果这个 定语或动词短语充当的, 那么这个定语只需表示出何人做何事, 或只表示某种动作或行为, 一般 不需要表示这动作是否是持续, 或是否已完成等。 所以这个定语部分的动词后边一般不加持续体 标记“着”(杨庆蕙主编, 1996)。 例(13)的“忙”带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该将“着”删去。
句子中有“一边……一边……”表示动作正在进行, 动词后边不能带持续体标记“着”。 例(14)的 “说”后带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该把“着”删去。
句子中有“一……就……”说明了是一件经常发生的事情, 动词后边不能带持续体标记“着”。 例 (15)的“骑”后带了“着”, 句子不成立, 应该删去“着”。
2. 混淆
混淆偏误是指在句子中该用某个成分却用了其他成分来代替。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 我们发现 在持续体标记“着”使用过程中, 有35个用例属于混淆类型。 例如:
-
(16)*去年夏天我和家人坐飞机去岘港, 待【着】五天。
-
(17)*真奇怪, 售货员听【着】, 然后变脸, 骂这位先生。
-
(18)*跟我想象相反, 妈妈拿【着】成绩表以后就一话没说。
-
(19)*这也体现【着】河内人地英雄的本质。
例(16)中, 动词谓语“待”后有时量补语“五天”, 与持续体标记“着”是有矛盾的, 所以应该把“着” 改为表示动作完成或实现意义的“了”。 例(17)至(19)都是表达已经完成或实现的事情, 因此要将 “着”换成“了”。
例(20)至例(22)都不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意思, 因此动词“抱”“醒”“拿”后边不能带持续体标 记“着”。 根据句子的意义, 应在这些句子中分别将“着”改为趋向补语“起”“来”“出”。
例(23), 例(24)都不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意思, 因此动词“看”“推”后边不能带持续体标记“着”。 根据句子的意义, 应在这些句子中分别将“着”改为结果补语“见”“开”。
例(25)至例(27)中, “睡梦里”“我身边”“ 我国的抗战的年月里”是表示空间, 时间的词语, 同表 示时空关系的介词“在”相吻合, 可以成“在睡梦里”“在我身边”“ 在我国的抗战的年月里”, 作补语。 例(25)至例(27)中的“着”应改为“在”。
3. 遗漏
遗漏偏误是指在句子中遗漏了某个或某些成分导致的偏误。 通过对语料的分析, 我们发现在持 续体标记“着”使用过程中, 有11个用例属于遗漏类型, 即该用持续体标记“着”而没有使用。 例如:
例(28), 例(29)都是存现句, 动词“摆”“挂”后面没有“着”, 句子不能成立, 应该加上“着”。
例(30), 例(31)都表示动作或状态持续的意思, 动词“等”“望”后面没有“着”, 句子也不能成立, 应该加上“着”。
例(32)中有两个动词, 其中第二个动词是主要信息, 第一个动词是次要信息。 据成燕燕(2009), 第一个动词和第二个动词在语义上不是两个平行并列的动作, 前者是后者的方式或状态, 全句的 语义重点在第二个动词上。 因此在第一个动词上, 即在例(32)的“瞪”的后边加上“着”, 表示第二个 动作“看”的方式。
Ⅳ. 偏误原因
Barry P. Taylor(1975), Marcel Danesi & Robert Di Pietro(1991)将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偏误原因 归为母语负迁移和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两种。 我们也认为, 这两种原因是越南学生习得持续体标 记“着”的过程中客观存在的。 我们按3种偏误类型和2种偏误原因, 对105个偏误用例进行了统计, 具体情况如表3所示。
表3显示, 受母语负迁移影响产生的偏误占27.6%, 受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影响产生的偏误占 72.4%。 可见, 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是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偏误的主要原因。
1. 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语言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往往会把所学的有限的语法规则推而广之地套用在目的语的很多表 达方式上。 由于对相关知识掌握不好而一味地类推到其他语言现象中, 进而产生偏误。 这就是目 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越南学生在习得汉语持续体标记“着”时, 同样也会出现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现象。 在初级阶 段, 学生不完全了解其性质, 用法, 使用条件。 由于对知识点认识的局限, 往往表现为使用过度, 如 例(1), 例(2), 例(4)。 此外, 规则泛化还造成了一些该用完成体标记“了”而用持续体标记“着”的现象, 如例(16), 例(17), 同时还造成了该用补语而用持续体标记“着”的现象, 如例(20)至例(27)。
2. 母语负迁移
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当汉语的语法规则和越南语的语法规则发生抵触时, 就会干扰到他 们正确地掌握和使用汉语, 引发负迁移。
据刘汉武, 丁崇明(2018)的考察, 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在越南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形式, 零形式 是汉语持续体标记“着”在越南语中的主要对应形式。 越南学生可能受此影响产生了遗漏偏误, 如 例(28), 例(32)。
刘汉武, 丁崇明(2018)的考察还发现, 越南语有时会在动词前加上时间副词“đang”(正在)来对 应汉语持续体标记“着”。 换言之, 越南语的“đang + V”有时与汉语“正在 + V”对应, 有时与“V + 着”对应。 越南学生可能受此影响产生了误加, 混淆偏误, 如例(3), 例(13), 例(17), 例(23)。
Ⅴ. 结语及教学建议
本文对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在学习汉语持续体标记“着”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了分析。 主 要偏误类型是误加, 混淆和遗漏较少。 主要偏误成因是目的语规则过度泛化。
鉴于上述研究结果, 我们提出以下教学建议:
第一, 详细讲解持续体标记“着”的使用条件。 由于初级汉语水平越南学生对“着”的使用规则掌 握不好, 所以常常出现过度泛化的偏误。 教材及教师应该突出“着”的限制条件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避免出现偏误。
第二, 运用汉-越对比的研究成果。 在二语教学中, 如果使用对比分析输入语言将有助于减少 学生偏误率(Ronald Sheen, 1998)。 在对越初级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适当利用汉语持续体标记 “着”与其越南语对应形式进行对比, 告诉学生它们的异同情况(见表4)。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中 少走许多弯路, 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习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