학술지 검색
Download PDF Export Citation Korean Bibliography PMC Previewer
ISSN : 2672-1902(Print)
ISSN : 2672-1341(Online)
International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3 No.1 pp.1-15
DOI : https://doi.org/10.36523/HERC.2020.3.1.1

Six Preliminary Views on the Study of Han-charac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ross-culture

Chul Heo*
* Research Assistant Professor,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Dankook univiersity, Korea.(韓國檀國大學校
漢文敎育硏究所硏究助敎授) / E-mail:
heochul@gmail.com
20200430 ; 20200830 ; 20200930

Abstract


This study expresses the basic idea by dividing six things to consider in Han-character studies conducted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cultural studies. These six perspectives are not only on the subject of Han-character studies and Han-character education, but also on the basis of the overall research of East Asian Han-character culture Sphere. Through the revitalization of this discourse, we hope to serve as an opportunity to think about what Han-character research will aim for in the future.



타문화적 관점에서 본 한자 연구에 대한 6가지 예비 관점

쉬 제*

초록


본 연구는 다문화 연구의 시각 아래 시행되는 한자 연구에서 고려해야 할 바를 6가지로 나누 어 기본적인 생각을 표현하였다. 이러한 6가지 관점은 한자연구와 한자교육 문제를 넘어 동아시 아 한자문화권 전반에 걸친 연구의 담론적 성격을 지니고 있다. 이러한 담론의 활성화를 통해 향후 한자 연구가 지향할 바를 고민하는 계기가 되고자 한다.



    Ⅰ. 地方主義(localism)和全球主義(globalism)觀點上的研究

    世界四大文明發祥地中,在東亞地區形成並發展起來的文字是漢字。 漢字是為記錄漢語而創造的,也 曾經作為東亞地區的共同文字。 從文化傳播的角度來看, 中國周邊的國家開始使用漢字,似乎一定程度上 受到了中國領土擴大的影響;但漢字的使用並不具有強制性推廣的性質。 在韓國和日本的某些歷史階段, 漢字的使用呈現出根據需要選擇性接受並使用的特點。 選擇接受性指的是文字的交際功能和作為約定象征 體的功能中,不存在其必須被接受的因素。 如果存在這種因素的話,古朝鮮就會在公元前引入並使用漢字。 另外,使用漢字的原因並不是漢四郡的設置,而是因爲當時的古代國家需要這些文字。 對於古代國家統治 者來說,漢字和漢語是整頓古代國家體制所需的新知識的平台,漢字和漢語中各種文化信息的積累,可以 為統治者所用。 也就是說,古代國家對漢字的接受,是以接受者的主體性積極要求爲基礎的。 當然,漢字 和漢語作爲一種文字和語言,學習和使用它們的困難,也以很妥當的方式以階層爲標准進行了分化。

    因此,漢字的使用應被視爲某些社會和國家自主性選擇的結果,而不能以文化傳播視角下中 心與周邊, 域內與域外的觀點來判斷其性質。 也就是說,漢字至少是東亞漢字文化圈中既具有全 球化又具有地方性的文化平台。

    眾所周知,漢字是全世界唯一使用超過3500-4000年的表意文字體系,也是代表東亞漢字文化圈的 文字體系。 從文字的角度來看,這個文字體系從起始到現在一直保持著圖象性和表意性。 圖象性和表意 性不僅體現了人類的意識方向,也體現了社會現象和文化。 在韓國,如三國初期出現的“畓”和“垈”,朝 鮮後期出現的“鴌”和“乭”等漢字,以及利用漢字部分筆畫的各種表音符號等反映的就是這種現象。 與此 相似的還有有日本的國字, 越南的喃字,如峠(嶺), 畑(田), 瓩(公斤), HERC-3-1-1-I1.gif, HERC-3-1-1-I2.gif等。 盡管如此,韓語屬於阿爾 泰語系,漢語屬於漢藏語系,日語屬於阿爾泰語系(或奧斯特羅尼西亞語系),越南語屬於奧斯特羅尼西 亞語系, 孟-高棉語族,可見,漢字可以被用來記錄多種語系的語言。 雖然整個東亞漢字文化圈音聲語言 不同,但它們都共享漢字的功能和作用,所以,漢字是既具有地方性質又具有全球化性質的文字體系。

    這種特性以不同的形式體現在信息的積累與應用上,不僅是新信息的出現,人類意識的發達和文 化的發展也朝著需要新詞彙,或更明確地區分和使用詞彙意義的方向發展。 漢字是不斷孳乳的文字。 除了在需要以新的方式表達信息時生成新字形以外,漢字還會爲了區分意義而生成新的字形。 當然, 部分漢字系的文字會完全喪失其意義,甚至喪失其字形。 漢字也發生了被賦予社會性和自主性的現象。

    另外,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等提出,“文字是權力的產物,是社會階級分類的 標准,同時也是傳承支配層文化的手段”。 一些朝鮮歷史上有關漢字與訓民正音的爭論就很好的例 子。 如果說是通過對文字的學習和使用來區分知識分子和非知識分子, 支配層和被支配層的話,那 麼,由於漢字學習和使用的難度是其他文字無法比擬的,因此可以說這是一個恰當的觀點。 這種 觀點並不單單適用於歷史,對現在也依舊適用。 目前也在不斷形成關於漢字的爭論,不僅在個別 國家和地區出現了關於字形變化, 縮寫使用, 替代等消極方法的爭論,還提出了漢字廢除論和無用 論,並引發了與本國文字的持續沖突性爭論,甚至對個別國家社會的語言文字政策也產生了影響。

    即使打破這種觀點,漢字對我們生活現實造成的影響也不容忽視。 韓國仍然到處存在著漢字 文化,並且根據心理上的偏好,以裝飾性或感受性爲目的將其靈活運用到各個方面。 裝飾在大 部分家庭或公共機關, 飯店等場所的書法作品,與其說使用的是漢字作爲文字的功能——信息傳 達功能,不如說是漢字的審美性在人們的選擇中發揮了更大的作用。

    能在完全不理解漢字的西方人的紋身中發現漢字,這與對簽名之外的印章等新工具感興趣一 樣,也是出於審美取向。 漢字不僅用於具有大眾性和傳播性的廣告中,而且也用於美術中,這可 以說是漢字字形本身的美學特性與人們對東方社會神秘感的興趣, 以及對傳統的鄉愁等複雜原因 相結合的結果。 現在,在不使用漢字的國家裏,漢字仍然被用作社會工具,成爲社會溝通的手段。

    漢字終究不是單純的“傳達信息的符號”。 漢字是能最准確反映在東亞漢字文化圈生活過, 以 及生活著的人類形象的信息媒體。 通過漢字我們可以了解中國春秋時期的社會和人,通過漢字 可以了解朝鮮後期的社會情況,通過漢字可以了解日本和越南的社會變化和在此期間生活的人 們的思想意識的流向和選擇。

    歸根結底,漢字是積累了東亞文化信息的平台,是理解東亞漢字文化圈的關鍵,利用漢字分 析其負載的各種信息,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漢字文化圈的面貌。

    Ⅱ. 關於名稱與涵義問題

    在日新月异的新時代,自然越来越多的新用語需要指称。 目前使用的用語大多是漢字式表達 方式,如“漢字文化圈”,英文譯爲“Sinosphere”。 但這一用語與所述的德語表達方式 Chinesischer Kulturkreis也存在同樣的問題。 這個名稱雖然可以充分說明漢字的曆史性,但它的涵義, 地域傳 播性和其他特性,以及現在看到的有些“漢字”的觀念都會受到一定的限制。 另外,這裏使用的 sino或chinesischer都是以中國這一特定國家或發源地爲基本前提來使用的名稱。 在選定用語時, 需要考慮以什麼作為該用語的命名標准。 也就是說,是以文字的發源地爲標准,還是以其涵義 爲中心。 眾所周知,漢字起源於中國,不僅是在中世紀,現在也是東亞各國普遍使用的文字。 這些譯名的問題在於,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國家中,會造成以爲是由於中國的影響漢字文化圈的 其他國家才使用漢字的誤會。 因此,筆者建議使用“Han-character Culture sphere”來代替這種偏 向於國家的名稱。 將漢字譯爲“Han-character”並不是筆者第一次使用,但我認爲有必要進一步強 調。 與爲大眾所熟知的‘漢字’的領域一樣,使用“chinese”(源於秦)或“sino”(源於秦-支那)等,或 者根據各國的發音標記使用的“hanzi”, “kanji”, “hanja”等有一些術語都要討論。 第一,“chinese” 或“sino”雖然在表示文字形成的國家的層面上具有優越性,但實際上想要表現這一源流的意圖 會被偶爾歪曲,被誤解爲其他國家使用漢字處於主-從關系;同時,又有著難以涵蓋各國固有的 特殊漢字或漢字用法的缺點。 第二,所指的對象強調個別性和在語言環境中的具有流通性是它 的優點。 比如說 “kanji”,它是日本和中國共同使用的漢字,也是包括日本制造的國字,以及目 前使用的標准文字(在其他意義上爲俗字)的名稱,這種用語在日本國內被認爲非常有用。 但是, 從這種用語在其他國家上,無法通用, 這一點來看,我們可能做出將相同的“漢字”分別稱爲不 同術語的錯誤行爲。

    基於對這一問題的認識,一些學者提出了諸如“Literary Sinitic”或“Sinographs”之類的用語, 但實際情況還是停留在個人建議階段。 另一方面, 近來一些地區或研究者在翻譯自己的論稿時, 開始把漢字稱爲“Han-character”。 這裏所說的“Han”和“Latin”一樣,體現了其語源和系統性。 換 句話說,並不是指部分特定漢字,而是指該文字的系統,即system。 由此,我認爲它超越了其他 名稱所具有的涵義界限和語言界限,成爲了最准確地展現漢字實態的用語。 因此,我們將漢字 文化圈的名稱改爲面向未來的“Han-character Culture sphere”,並提議將漢字式標記“漢字文化 圈”作爲廣義上的名稱一起使用,在需要狹義上的區分時,以近代化爲標准使用“舊漢字文化圈” 和“新漢字文化圈”。

    另外,有必要擺脫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敘事符號體系”的定義,我們認爲漢字是所有東亞漢字 文化圈共同的文字體系。 也就是說,漢字不是根據某種語言,而是根據多種語言環境創造和使用 的普遍文字的標准體系。 這與拉丁字母相同,拉丁字母可以記錄拉丁語,也可以記錄多種非拉丁 語系的語言,保持其作為文字的基本記錄屬性。 所以,我們應該考慮擺脫依靠Chinese-character或 Sino-Korean等特定語言的命名方式,考慮使用涵蓋所有的漢字系文字的用語。 中國和日本已經對 這種現象進行了思考,並對再此基礎上對漢字進行了重新定義和分類。 在中國,隨著對文字的產 生和使用的研究,區分自源文字和借源文字的研究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 這樣,漢字系文字 的生成源流追溯到漢字,這裏的“源”指的是中國的漢字。 也就是說,將中國的漢字看作是起源, 用來指稱在其周邊形成的文字。 中國著名學者周有光將這種漢字命名爲漢字型文字,他區分了模 仿漢字而形成的漢字(衍生或變異)和轉換爲新的文字體系(表音文字)的漢字。 此後,王鋒使用被 稱爲漢字系文字的用語,以漢字的制字原理爲中心進行了分類1)。 總之,將漢字看作是起源,其 他漢字文化圈的漢字從其衍生而出,這看起來像是所有文化都是以中國爲中心進行傳播的。

    吉池孝一提出了不同的分類方式。 他提出了顧及全面的名稱“漢字相關文字”,並建議進一步 分爲漢字系文字(變用文字, 變形文字, 衍生文字)和疑似漢字系文字,以及非漢字系文字2)。 他的 主張可以說是考慮了整個東亞各民族和國家的文字體系,但根據他的主張,與漢字完全無關的 訓民正音也包括在“漢字相關文字”的大分類內,可能會發生相互矛盾。 由於受到漢字的構成原 理或制字原理, 特性等的影響,所以將漢字之外其他漢字文化圈的漢字稱爲漢字系文字是妥當 的,但在其定義和分類上,需要有不同於周有光, 王鋒, 吉池孝一的方式。

    對此,筆者建議使用“漢字系文字”。 漢字系文字是指受漢字的文字特性影響,被漢字文化圈 內各國, 各民族所接受, 變用, 參考使用過的所有文字和符號。 將其圖式化如下。

    也就是說,除了在中國生成並傳播到各個國家的共同漢字之外,還有爲了記錄由個別國家的 文化生成的詞彙而特殊創製的漢語漢字, 韓語漢字, 越語漢字,以及具有漢字特性的契丹和女真 等周邊國家的多種文字,還有將漢字形態省略或變形的符號等,都屬於“漢字系文字”。 另外,漢 語漢字大體上以近代爲時限分爲傳統字和新造字3)。 在韓國, 日本, 越南等地,有些傳統字爲了標 記特定的事物而改變了讀音或增加了義項,可以將之視為在原有的字形中增加了韓國音或韓國 義的變格漢字,日本和越南也一樣。 可是,如果各地區裡生成新的漢字,則被稱爲定格漢字等。 如果不能發揮記錄語言的作用,只是作為符號使用,但其形態利用了漢字字形或受其影響,則將 其稱爲漢字系符號。 總結如下,漢字系文字的大分類是漢字, 漢字系符號, 仿漢字文字(契丹, 女 真, 日本假名)。 漢字再分爲定格漢字(正字, 異體字)和變格漢字(漢字和其它語言的結合,不同音, 不同義);漢字系符號指的是漢字文化圈各國目前使用的符號,比如韓國的音樂符號和口訣符 號,以及中國的注音字母裏使用的符號屬於這一類。

    當然,個人或部分國家使用這些用語並不意味著它們就能受到認可,而且稍有不慎就會引起 不必要的誤會。 但我認爲重新界定術語,並以此擴充新概念和意義是發展學問的必經之路。 而 且我也不認爲該提案是完美無缺的,該用語的使用, 規定, 含義等都是可以通過其他研究隨時加 以修改的尚未完善的討論。

    Ⅲ. 在權力象征觀點上的研究

    本尼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解釋說:“文字是權力。 漢字是中心部的文字,也是 知識權力的出口。 形成漢字的中國與接受漢字的周邊地區形成了知識權力的垂直, 附屬的關 系。 之所以不想用韓文代替漢字,是因爲不想放棄漢字所具有的支配屬性。 ”也就是說,在社 會文字權力下,現代社會的漢字是官僚, 保守層, 高齡層, 高學歷者, 地域裏有名望的人的專 有物,也可以理解爲是前近代時期的兩班(鄉班)文化的影響。 與此相反的是,平民, 進步層, 青年層, 低學曆者, 城市勞動者非常熟悉韓文。 從這一點來看,漢字包含著社會階級矛盾。 韓 文基本法(漢字並用爭議, 外來語濫用問題)超越學術層面成爲社會爭議的對象,究其原因,也 是源於漢字具有的權力屬性。 漢字與民族主義, 資本主義, 國家主義, 集體主義, 權威主義相關 聯,所以引起尖銳的爭論。 可是也有觀點認爲,需要從這種觀點走出來,將文字看成被使用 的工具,而不是維持權力的產物。

    回顧文字的發展階段,不僅是甲骨文,西方的神聖文字初期也是在給權力賦予正當性時使用 的文字。 與此不同,選擇了文字使用的普遍化的西方文字在這一點上遇到了困難。 雖然學習和 使用(解讀)的困難爲文字賦予了神聖性,但卻失去了擴張性。 與此相反的是,容易的文字具有擴 張性,但遠離了神聖性。 權力並不只要求“困難”或“差別”,因爲這反而會妨礙維持權力,所以權 力追求難易性的平衡,難易性大致可以分爲形式和內容兩個方面。 形式方面包含文字系統和語 法, 修辭法, 描述方式和形式, 類型等,內容方面包含想要傳達的內容的難度。 漢字就選擇了文 字系統的困難,大部分表音文字選擇的不是文字本身,而是其他形式和內容的困難。 眾所周 知,文字從契約工具發展成了溝通工具,也可以說是從人與神的契約工具發展成了人與人之間 的契約工具。 問題在於,把漢字同與其發展過程完全不同的一般的西方文字放在同一線上後, 要怎麼說明在這方面, 哪個方式是更強會是妥當的。

    當然,漢字也爲了保持神聖性,在很多歷史文獻中創造了八卦說, 河圖洛書說, 倉頡說等傳 說,甲骨文的用途是用於卜辭,並且當時貞人的職責後來延伸到了史官和天文。 另外,金文的 記事性銘文, 秦朝的“書同文”, 經書普及運動等都是爲了加強和維持權力。 就像這樣,雖然漢 字開始是作爲權力的工具,但隨著後來逐漸普及和擴散,由漢字本身的權力化,轉變爲漢字 的記錄物和內容的權力化。 從這種觀點來看,這是與西方國家相同的曆史轉折點。 也就是說, 文字並不是權力,而是單純用來維持權力的“工具”。 另外,與文字本身的權力性相比,文字的 記錄物的被權力化,與現在信息的權力化有著相同的意義。 另外,由於漢字是通過學校和社會 的各種教育機關傳承,所以不是不存在階級的差別。

    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認爲,社會通過學校的文化再生產(cultural reproduction of class relations)向下一代傳授統治階級的文化資本(cultural capital)。 文化資本是文化所具有 的貨幣價值,可以分爲生存心态文化資本, 客觀化的文化資本, 制度化狀態下的文化資本等 三種形態,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最重視其中的生存心态文化資本。 生存心态是 一種結構化的個人傾向體系,可以預測受到控制的個人行動的規律性,並使結構和個人連 接起來。 從這個角度來看,漢字不能說沒有履行這樣的功能。 只是存在著有學習機會的階層 和沒有學習機會的階層,也就是說存在著階級。 可以說漢字是爲了區分階級而使用的工具。 當然,也是由於這種不方便而使爲了克服這個不便之處的工具發展起來了。 越南的喃字,韓 國的鄉劄和吏頭就是這樣的例子,但它們依然面臨著階級障礙,這是統治者“選擇”和“接受” 的問題。 當然,這裏面可能有Habitus式不允許“無法預測或是無條件地創造新的東西”的意識 起著作用。

    Ⅳ. 象征體系的觀點

    漢字和人類長期的發展如出一轍。 意識的分化與發展表現爲向象征界(Symbolic)接近的過程。 精神分析方面被象征化,這是文字化的過程。

    形而下學的象征包括形而上學的所有象征。 比如說,漢字初期出現的男性中心主義, 天人, 階 級等思考方式,或社會文化的禮, 道, 法等。

    這可以解釋爲菲勒斯中心主義與邏各斯中心主義。 邏各斯中心主義認爲語言所具有的象征性 秩序立足於普遍真理的立場,在西方是代替神的話或理性(黑格爾),但在東方是道或法。 另外, 如果說菲勒斯中心主義把性欲(Sexuality)作爲普遍仲裁者並予以特權化,那麼邏各斯中心主義則 把語言作爲真理的終極仲裁者並予以特權化。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將該用語的總和定 義爲性與玩弄社會權力的人想要掌握的機制。

    另外,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認爲菲勒斯中心主義是關於語言學的內容,而不是關於身體。 他在後期的著作中,把菲勒斯中心主義定義爲闡明邏各斯(logos)時添加了欲望並特權化了的符 號。 在這個過程中,男根從實際機構中的存在對置爲想象中的對象,成爲擁有的對象或欲望的 對象,起著兩性間的象征性關系的作用。 從漢字來看的話,有且, 祖, 父等字和姓, 氏, 母等字。 女權主義者從以雅克·拉康(Jacques Lacan)爲首的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的追隨者那 裏了解到菲勒斯中心主義是以父權制權威和完全性談話爲基礎的倫理制度性談論,所以應該要 把看成是與漢字的男性性, 權威性有關。 但是漢字是唯一一個在字形上保持這種特性的文字。 西 方文字不僅形態發生了變化,而且其視覺上的直接性被掩藏得難以掌握。 但可以說漢字仍然活 躍地表現著這種象征性。 通過安和男,我們至今仍原封不動地接受著公元前人們的意識和象征。

    Ⅴ. 與本國語或本國文字的沖突和交涉觀點

    近代以來,朝鮮, 中國, 日本, 越南等國根據不同的內在依據,選擇了不同的語文政策。 直到 17, 8世紀,在西方傳教士眼中共享著特殊文化現象的東亞漢字文化圈,其功能被削弱或離散, 並以此認識到了內部各部分的“界限”。 文字是共享信息的手段,信息促進了思想的共享和理解, 漢字是在時空裏超越個別國家語言, 記錄多種語言的世界性的文字,但在時代的潮流中,在一些 國家和社會,漢字已經變成第二文字或死文字化。 盡管如此,漢字在漢字文化圈是主體和其他的 媒介而已,表現爲國家空間的反命題,具有混種的性質。 這裏共存著多種多樣的文化現象。 在歷 史脈絡上,漢字通過自身及的演變實現發展,並且我們可以通過各種字形的生成理解當時的文化 。 此外,從利用漢字進行的二次生產來看,書法具有審美功能, 心性修養功能, 實用功能,也被用 於類似文字圖的繪畫中。 不僅是書法,現在文字在多種產業中被應用爲“素材”也是眾所周知的事 實。 另外,從漢字和語言的結合和變用的角度來看的話,漢字具有很強的本土性,可以說變格漢 字, 吏頭, 韓國漢字, 日本漢字, 字喃等和其記錄的詞彙反映了各自地區的文化特色。 也就是說, 漢字研究是超越韓國, 日本, 中國, 越南等個別國家或社會的東亞漢字文化圈的研究,是關於亞洲 的研究,也是世界人文學研究的重要內容。 因此,利用漢字和漢字所記錄詞彙的研究是非常重要 的課題。 漢字可以直接通過形音義的比較進行研究,但詞彙問題非常複雜。 在比較研究中,大部 分研究者采用了同形同義, 同形異義, 異形同義這三種大分類方式,對其中含義,進行了進一步 分析。 實際上,漢字界詞彙具有多樣性,爲了研究這些詞彙,需要嚴密的定義和考察。 最近的研 究在逐漸擺脫舊有的韓中, 韓日詞彙比較研究的模式,而是通過範圍更大的韓越, 韓中日等進行 比較研究,雖然比較領域在逐漸擴大,但仍存在著一些遺憾。

    第一,目前的研究,包括對整個中華圈的詞彙研究在內,缺少與漢字文化圈整體詞彙相關的資料。

    第二,詞彙對象的選定應該有一個客觀的標準。 應該擺脫以國別為標準的詞彙研究範疇,或 以個別國家的詞彙爲中心比較對應詞彙的方式,應當考慮其詞彙的常用程度,以全體詞彙中的 常用詞彙或准常用詞彙爲中心進行比較。

    第三,如果說到目前爲止的研究主要針對形態特征,那麼接下來的研究應該進一步向闡明音 的相似性即同源性的方向拓展。 也就是說,從文字以發音爲基礎而通用的角度來看,漢字系詞 彙的發音上的相似性可以成爲重新認識漢字系詞彙教育的重要依據。

    第四,詞彙的分類方法的統一性問題。 從目前觀察到的諸多研究來看,每個研究者都把屬於自己 的新標准和方法運用到研究中。 爲了研究的便利和致密,這是一個值得歡迎的事情,但是從整體的 角度來看的話,有必要制定標准統一的方案。 特別是對個別詞彙的分類上,比起個別研究者隨意的 判斷,更應優先確保資料的客觀和真實。

    期待今後的研究能夠克服這些局限,最大限度地吸收現有的研究成果。 今後還應加強以下的 工作:具體的分類方法和可信的統計資料;個別語言學詞彙專家的投入;以漢字界詞彙爲中 心,制定漢字文化圈主要語言的漢字界詞彙的目錄, 詞彙比較方法的標准;加強實際關連詞彙 的比較。 通過上述的一系列工作,可以同時觀察漢字文化圈的漢字界詞彙。

    Ⅵ. 審美工具和表現方面的研究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漢字仍然使用在抽象畫, 文字圖, 海報, 書名, 戶外廣告, 生活用品(壁 紙, 包裝紙), 紋身等各個方面。 這表明漢字可以用於追求形態美學,其他方面的功用集中體現漢 字所包含的信息上,同時漢字使用存在著經濟效率性, 神秘主義, 傳統主義等文化傾向。 也就是 說,漢字以其多樣性和傳播性被刻畫成追求打破常規, 陌生, 新穎的文化和藝術素材。 那麼,這 種現象可以解釋爲漢字的精神状态(Mentalite)式屬性或Habitus式現象。

    這是因爲漢字是視覺形象才可能有的現象。 視覺與我們的直覺緊密相連,使我們能夠親眼目 睹某些對象存在於空間中的樣子, 某些事物存在首次展現在這個世界上的樣子。 與需要一定程度 的學習和修煉的語言形象不同,漢字可以直接作用於我們的直覺, 情緒。 雖然文字根據各個文化 圈不同而有所差異,也就是說,雖然走的是特殊的代碼化道路,但繪畫形象在文化的差異方面 可以體現出更多的相似性,可以從這一點發現視覺表現比語言表現更原始。 在這方面,漢字在 圖象性,甚至是普遍意識的圖象性而表現方面,也能更很好地表現出繪畫的形象功能。

    但是該圖象性中也同時存在著特殊性,表現爲結構主義語言學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 (Ferdinand de Saussure)所說的符號的隨意性。 在這一隨意性中,特殊的外部因素會影響觀感, 思 考, 文化等。 正如 萨特(J.P.Sartre)指出的那樣,形象在廣義上是“比喻語言(figurative language)”, 是在表現上將抽象的東西具體化的一種方法,並可以分析爲人的理性從形象中抽象出idea的力量。 也就是說,利用漢字的形象化是需要從這些方面進行說明的重要素材,也是漢字學和漢字教育研 究新的關注領域。

    Figures

    HERC-3-1-1_F1.gif

    Tables

    References

    1. Anderson, B.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Revised and extended ed.). London: Verso, pp. 6-7, 1991. Retrieved 5 September 2010.
    2. Bourdieu, P. 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7.
    3. Kōichi, Y.(吉池孝一). Hi kanjikei no kanji kanren moji(非漢字系の漢字関連文字). Kotonoha 51, kodai moji shiryōkan hakkō(古代文字資料館発行), 2007. http://www.for.aichi-pu.ac.jp/museum/
    4. Mair, V. H. The classification of Sinitic languages: What is ‘Chinese’. Breaking down the barriers. Interdisciplinary Studi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and Beyond, pp. 735-754, 2013.
    5. Ragland-Sullivan, E. Jacques Lacan: Feminism and the problem of gender identity. Substance 11(3) (1982): 6-20.
    6. Corporate Finance Institute(CFI). What is figurative language? https://corporatefinanceinstitute.com/resources/knowledge/other/figurative-language/
    7. Wikipedia. East Asian cultural spher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East_Asian_cultural_sphere
    1. SEARCH
    2. 온라인 투고 시스템

      (Online Submission)

    3. 한문교육연구소

      (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4. 편집부
      (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 Tel: +82-31-8005-2661
      - E-mail: iher_dku@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