학술지 검색
Download PDF Export Citation Korean Bibliography PMC Previewer
ISSN : 2672-1902(Print)
ISSN : 2672-1341(Online)
International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2 No.1 pp.27-40
DOI : https://doi.org/10.36523/HERC.2020.2.1.27

Study of Viewpoints of Orthography on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Philology in Past Dynasties

Xia Zihui*
* Doctoral student,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北京師範大學漢語言文字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 E-mail:
xiazihui@126.com
20191130 ; 20200330 ; 20200430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Collection of Philology, this thesis extracts and analyzes the viewpoints about orthography on the prefaces and postscripts of philology in past dynasties, combs the academic history of orthography, appraises their viewpoints of orthography, and points out their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today’s normalizing Chinese characters. Scholars in past dynasties have different viewpoints of orthography. Through carding and research, we believe that a scientific viewpoint of orthography should respect the objective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dhere to the orthographic standards that conform to the structure of Chinese characters. We should take history as a mirror, absorb the scientific orthographic methods and experiences of successive scholars, adhere to the correct viewpoint of orthography and formulate effective methods of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ir usage.



과거 왕조 초등학교 문헌의 서문과 후문에 나타난 철자법 연구

샤즈 후이*

초록


본문은 『小學文獻序跋彙編』에 수록된 역대 소학 관련서의 서와 발 중 학자들의 “정자”와 관련된 이론적 견해를 발췌하여 학술사의 관점에서 정자관을 정리하고, 역대 학자들의 정자관을 객관적으로 평가하였다. 또한, 오늘날 진행 중인 한자의 표준화 작업이 지니는 실제적 의미도 고찰해 보았다.



역대 학자들의 정자관은 각각 차이점이 존재하지만, 본 연구를 통해 과학적 정자관은 한자 발전의 객관적 법칙을 따르고, 한자의 구성 원리에 맞는 정자 표준을 지키고 있다는 사실을 알게 되었다. 우리는 이러한 역사적 사실을 토대로 역대 학자들의 과학적 정자 방법 및 경험을 수용하고 현대 사회의 실제 문자사용 양상과 부합하는 올바른 정자관을 견지하며 효과적인 한자 표준화 방안을 세워야 할 것이다.



    Ⅰ. 前 言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歷代小學文獻序跋中的正字觀, 之所以要從序跋中提取, 研究歷代學者的正 字觀, 是因為序跋具有豐富的學術價值, 其中往往蘊藏著許多學者的學術觀點。 前代學者在進行小 學學術研究時, 注重對語言文字材料的處理, 而往往忽略理論的歸納與總結。 他們的學術觀點一般 暗含在對材料的注釋, 編纂等實踐中, 很少集中闡發, 許多直接闡發的觀點也是散見在眾多學術著 作中, 不方便快速定位提取。 我們要了解前代學者的學術理論, 除了閱讀他們的著作, 還有一種較 為便捷的方式, 即是閱讀他們所作的序跋。 正如趙振鐸先生所說:“古代很多辭書的序就是很好的 學術論文。” ≪小學文獻序跋彙編≫ (以下簡稱為 ≪序跋彙編≫)這部書將歷代小學文獻中的序跋 彙編到一起, 因而我們可以藉助此書梳理歷代學者的正字觀。

    本文中的正字觀是指學者關於“正字”的理論觀點。 所謂“正字”, 主要有兩層含義。 其一, “正字” 是名詞, 指標準的字形。 學者的正字觀主要是判定標準字形的依據與原則。 其二, “正字”是動詞, 指 如何正字, 即如何規範漢字, 如何正確使用漢字。

    Ⅱ. 歷代學者正字觀梳理與研究

    1. 先秦至魏晉南北朝時期

    傳說早在漢字萌芽時期, 黃帝的史官倉頡就是正字工作者。 至周宣王時, ≪史籀篇≫是當時教童 蒙識字的規範漢字教材, 也是起到正字的作用。 秦時, 秦始皇實行書同文政策, 在全國範圍內推行秦 篆, 李斯作 ≪仓颉篇≫, 赵高作 ≪爰历篇≫, 胡毋敬作 ≪博学篇≫, 都對文字起到了規範作用。

    東漢時期, 許慎作 ≪說文解字≫。 他在 ≪說文解字敘≫中概述了文字發展的歷程, 他提到:“及 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 與古文或異。 至孔子書六經, 左丘明述春秋傳, 皆以古文, 厥意可得而 說。”1)許慎認為孔子時期使用的文字為古文, 古文的構造意圖可以根據其形體得到解說。 後來諸 侯爭霸, “言語異聲, 文字異形”1)。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 “罷其不與秦文合者”, “皆取史籀大篆, 或頗 省改, 所謂小篆者也”1)。 小篆的形體是根據史籀大篆省改而來, 而後秦始皇焚書坑儒, 古文由此絕。 當時官員隸卒事物繁忙, 書寫追求簡易, 於是產生了隸書。 許慎之時, 魯恭王壞孔子宅, 得孔子壁 中書, 郡國也往往于山川得鼎彝, “其銘即前代之古文, 皆自相似”1)。 由此古文重現于世。 而當時的 人們意識不到漢字的發展演變, “諸生競說字解經, 誼稱秦之隸書為倉頡時書, 云:父子相傳, 何得 改易?乃猥曰:馬頭人為長, 人持十為斗, 蟲者屈中也。”1) 許慎認為, 諸生的說解“皆不合孔氏古文, 謬於史籀”1)。 根據文字的發展狀況, 在這樣隨意說解漢字的背景下, 許慎意識到對漢字進行規範的 必要性, 因此他作 ≪說文解字≫, 並且在敘文中強調:“今敘篆文, 合以古籀, 博采通人, 至於小大, 信而有證。”1)在當時的背景下, 許慎選擇小篆作為標準的規範漢字, 與古文, 籀文相合, 廣泛地採 納博學之人的看法, 使書中的小篆都可信可證。

    我們可以看出, 許慎選擇規範漢字的原則是漢字的理據性。 許慎之時, 已經產生了隸書, 但隸 書的形體趨於簡易, 沒有很好地保留漢字的構意, 而小篆的形體合乎古文, 籀文, 更好地保留了漢 字的構意, 更具有理據性。 許慎不選擇古, 籀文作為標準字形, 是因為許慎時期可以見到的古籀文 數量有限, 很難構建漢字系統, 因此許慎選擇小篆作為標準字形, 同時也將一些古文, 籀文收錄, 可 以與小篆的形體相對照。

    我們認為, 許慎已經有了正字的觀念, 他選擇正字的標準, 是漢字形體的理據性。 許慎選擇小 篆作為標準來規範漢字, 作 ≪說文解字≫, 始終堅持形義統一的原則, 使漢字的理據性得到很好 地保留與傳承, 維護了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 整理和描寫了漢字的構形系統, 促進了漢字的健康發 展, 同時肅清了隨意說解漢字的風氣, 對後世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說文解字≫也成為後世學者學 習漢字, 讀懂經書的必讀之書, 黃侃先生更是稱 ≪說文解字≫是小學十大根底書的主中之主, 重 中之重。 許慎在 ≪說文解字敘≫中所表達的堅持漢字理據性的正字觀也對後世學者的正字觀念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顧野王在 ≪玉篇自序≫中提到當時的文字使用情況, “五典三墳, 競開異義。 六書八體, 今古殊形。 或字各而訓同, 或文均而釋異。 百家所談, 差互不少”2)。 在魏晉南北朝時, 楷 書成為流行的書寫字體, 楷書的書寫較隸書來說更加簡易便捷, 書寫的便捷促進了文字的使用, 加 之此時詞彙的雙音節化發展, 於是形成了顧野王提到的情況。 經典的訓詁出現了不同的意義解釋, 文字的形體演變劇烈, 當時的字形與古時的字形已經完全不同。 有的文字不同而訓釋相同, 有的 文字相同而訓釋不同。 也就是說, 當時出現了同詞異字和異詞同字的現象。 在這種情況下, 顧野王 “猥承明命, 預纉過庭。 總會眾篇, 校讎羣籍, 以成一家之製, 文字之訓備矣。”2)顧野王奉命而作, 他 匯集各篇經典, 對照眾多典籍, 寫成 ≪玉篇≫, 使文字的訓釋準確完備, 成為當時文字使用的參考 規範。 這是國家主動對文字進行規範的舉措, 也表明文字的規範對國家穩定與發展具有重要影響。 此次規範的範疇包括文字的形體與意義。 顧野王在漢字今古殊形的情況下選擇當時已經通行的楷 書字形作為字頭, 體現了顧野王與時俱進, 尊重現實的正字觀。 同時, 顧野王對文字的意義做了規 範, 使文字的訓釋準確而完備, 規範的文字的使用。

    2. 唐朝時期

    唐朝時期, 經濟, 社會, 文化發展繁榮, 文字的使用更加頻繁, 加之科舉考試的要求, 文字的規 範工作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唐初, 顏師古曾作 ≪顏氏字樣≫來校正文字, 後顏元孫作 ≪干祿字書≫, 繼承發揚了先祖的 正字精神, 他在 ≪干祿字書自序≫中明確提到了“正字”, 並表達了他的正字觀:“且字書源流起於 上古, 自改篆行隸, 漸失本真, 若摠據說文, 便下筆多礙, 當去泰去甚, 使輕重合宜。”3)顏元孫認為, 漢字從小篆發展為隸書, 楷書, 已經逐漸失去了漢字原來的樣貌, 如果總是依據 ≪說文解字≫, 書 寫就會有很多困難。 這裡的“若摠據說文, 便下筆多礙”, 主要是指漢字從小篆發展到隸, 楷, 結構 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書寫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由小篆的線條逐漸發展成楷書的筆畫, 如果書寫都 要依據小篆形體, 那麼勢必會造成很多困難。 再者, ≪說文解字≫是東漢時期許慎對小篆進行規範 的字書, 東漢距離唐朝時間久遠, 唐朝的文字規範不宜總是依據前代的正字標準。 但顏元孫也並 非完全拋棄 ≪說文解字≫而規範漢字, ≪說文解字≫在唐朝很受歡迎, 顏元孫也說“當去泰去甚, 使 輕重合宜”, 即合理地運用 ≪說文解字≫, 不盲目尊崇。 這表明顏元孫是根據唐朝的實際情況, 客觀 地利用 ≪說文解字≫, 對楷書制定正字標準。 因此顏元孫繼而在序文中對漢字提出了“俗”“通”“正” 的規範原則。

    “所謂俗者, 例皆淺近, 唯藉帳, 文案, 券契, 藥方, 非涉雅言, 用亦無爽, 儻能改革, 善不可加。 所謂通 者, 相承久遠, 可以施表奏牋, 尺牘, 判狀, 固免詆訶。 所謂正者, 竝有憑據, 可以施著述, 文章, 對策, 碑碣, 將為允當 (進士考試, 理宜必遵正體, 明經對策, 貴合經注本, 又碑書多作八分, 任別詢舊則)。”3)

    ——顏元孫 ≪干祿字書自序≫

    顏元孫提到, 俗字相較而言是比較淺近的, 在書寫賬單, 文契, 藥方等情況下, 使用俗字並無不 妥;通字是流通很久的漢字, 大多在流傳中得到了人們的認可, 因此在寫信, 寫判詞, 狀文等情況 下, 可以使用通字;而正字是有憑據的漢字, 在著述, 寫文章, 書碑碣等正式場合下, 需要書寫正 字。 結合上下文來看, 顏元孫在此處所提到的“所謂正者, 竝有憑據”中的憑據是指要與經典注本 相合。 而唐人崇尚漢學, 尊崇 ≪說文解字≫, 雖然顏元孫說“若摠據說文, 便下筆多礙”, 但這主要 是指字形方面。 ≪說文解字≫對漢字的構形理據進行了系統的說解, 是人們學習漢字理據的重要 參考。 因此這裡的憑據應該也是指正體字的形體要合乎 ≪說文解字≫中的構形理據。

    顏元孫的正字原則是依據漢字使用的環境提出的, 允許人們在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字樣。 他 沒有廢止俗字, 而是規定了俗字使用的場合。 他在書中不僅收錄正字, 還收錄通字和俗字, 這是很 有進步性的做法。 許多俗字和通字在當時可能不合理, 但在文字的發展, 傳承過程中, 也許就會約 定俗成, 得到人們的認可, 甚至替代當時的正字。 顏元孫的正字原則比較靈活, 變通的。 同時, 顏 元孫對正體字的標準是要有憑據, 要與經典注本相合, 與構形理據相合。 這表明, 顏元孫在追求靈 活, 變通的正字原則時, 也始終堅持漢字的理據性, 維護漢字本身的構形理據。

    唐朝時期, 張參的 ≪五經文字≫對文字規範也做出了重要貢獻。 張參在 ≪五經文字序例≫中表 達了自己的正字觀。 首先, 張參概述了前代文字規範的情況, 他提到:“逮 ≪周禮≫保氏掌養國子 以道, 教之六書, 謂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 六者, 造字之本也。 雖蟲篆變體, 古今異文, 離此六者, 則為謬惑矣。”4) 在這裡, 張參強調六書的重要性, 六書是造字的根本。 無論漢字形體 如何發展演變, 若不符合六書, 則謬誤迷惑生焉。 六書是人們對漢字構形理據的歸納和分析, 張 參強調六書的重要性, 也就是強調漢字發展過程中符合構形理據的重要性。 我們認為, 張參的正 字標準是符合六書的漢字, 即符合構形理據的漢字。

    其次, 張參敘述了當時的文字使用情況:“然以經典之文六十餘萬, 既字帶惑體, 音非一讀, 學 者傳授, 義有所存, 離之若有失, 合之則難并, 至當之餘, 但朱發其傍而已。 猶慮歲月滋久, 官曹代 易, 倘復芜汙, 失其本真, 乃命孝廉生頗傳經收集疑文互體, 受法師儒, 以為定例。”4)我們可以看到, 當時文字數量繁多, 異體頻出, 一字多音, 一詞多義等現象複雜, 很難分辨。 久而久之, 文字的使用 漸漸失去了本來的面貌。 因此張參奉命作 ≪五經文字≫, 收集經傳中的疑文互體, 校正漢字的形, 音, 義。 顏元孫主要校正文字的形體, 而張參對漢字的形, 音, 義都進行規範, 擴展了正字的範疇。

    張參還明確提出了正字的原則:“≪說文≫體包古今, 先得六書之要 (若古文‘明’篆文作‘朙’, 古文 作‘坐’篆文作‘ ’之類, 古體經典通行, 不必改而從篆)。 有不備者求之 ≪字林≫, 其或古體難明, 眾情驚懵者, 則以石經之餘比例為助。 石經湮沒, 所存者寡, 通以經典, 及釋文相承隸省, 引而伸 之, 不敢專也。”4)張參的正字是有依據的, 主要依據 ≪說文解字≫, ≪字林≫, 石經以及經典和釋 文。 其中, 他強調 ≪說文解字≫的重要性, 因為它得六書之要, 是文字規範的主要依據。 漢字的 形體應該是符合六書的, 有理據的。 對於古體比篆文通行的情況, 不必強行改從篆文, 若字體發生 演變後更為通行, 也採取接納的態度。 這表明張參尊重漢字發展的自然規律, 同時強調理據的重 要性, 其正字觀是客觀的, 發展的。

    3. 宋朝至明朝時期

    至宋朝時期, 文字被肆意說解, 學者對文字的新解疊起, 張有的 ≪復古編≫在這樣的背景下誕 生。 陳瓘在為 ≪復古編≫寫的序文中提到:“吳興張謙中, 工習篆籀, 行筆圜勁, 得李斯, 陽冰之灋, 校正俗書, 與古字者, 采摭經傳, 日攷月校。”5)張有擅長寫篆籀之文, 並以此來校正俗字。 凡是 與古字不合的漢字, 必定依據經典以校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 張有追求篆籀之文, 喜歡古字, 不 承認俗字。 也就是說, 張有認為符合古字的漢字才是正字。 樓錀在 ≪復古編新敘≫中也提到:“謙 中考證精詣, 字之合于古者, 皆所不論, 惟俗書亂之者, 必正其譌舛, 毫釐不貸。”6)對於合乎古字的 漢字, 張有一概不論;對於不合乎古字的俗字, 張有必定校正其中的譌誤。 這裡的古字應該是指張 有所工習的篆籀之文。 我們認為, 張有的正字觀如 ≪復古編≫書名所示, 即追求復古, 以古為正。

    在今天, 我們認為張有的正字觀是不可取的。 一味追求復古, 就違背了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 篆 籀之文嚴謹工整, 也不一定適合作為今天的標準字體。 但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來看, 張有的 ≪復古 編≫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價值。 宋代學者注重追求文字的新解, 新說, 他們對文字的說解往往追求標 新立異而忽略了漢字本身的理據性, 比如王安石的 ≪字說≫多穿鑿附會之論, 掩蓋了漢字真正的 構形理據, 不利於漢字的健康發展。 而張有作 ≪復古編≫, 追求復古, 以古為正, 這樣的正字觀對 曲解漢字的風氣有一定的校正作用。

    元朝時期, 蒙古族統治中國, 這一時期的文化往往不受重視, 然而我們檢閱這一時期的小學著 作, 李文仲的 ≪字鑑≫也對當時的文字規範做出了貢獻。 他在 ≪字鑑自序≫中表達了自己正字觀: “愚不自量, 雅尚古典, 本之說文, 增韻, 參以諸家字書, 以說文箴增韻之誤, 以六書明諸家之失。 因作 ≪字鑑≫, 遺諸同志, 以茲正體。”7) 李文仲根據 ≪說文解字≫與 ≪增韻≫, 參考各家字書, 用 ≪說文解字≫來校正 ≪增韻≫中的謬誤, 用六書來明確各家的失誤。 因此, ≪字鑑≫主要是以 ≪說 文解字≫為依據, 以是否合乎六書為原則, 來校正文字, 駁正諸家之失。 我們認為, 李文仲的正字觀 是遵循六書, 追求漢字的理據性, 以合乎六書, 有理據的漢字為正。 其正字的內容主要是校正漢 字的字形。 這樣重視六書的正字觀念上承前代的優良傳統, 是值得肯定的。

    明朝時期的小學序跋文風大多虛浮空疏, 兩部比較有名的文字規範著作梅膺祚 ≪字彙≫與張 自烈 ≪正字通≫的序跋中也並未表露對正字的觀點與看法, 只有王應電在其 ≪同文備考自序≫中 有表達自己對正字的看法:“嘗命儒臣為正韻矣, 但日不暇給, 間以小篆正楷書之譌, 而未嘗以古文 正小篆之謬。”8)王應電認為, ≪洪武正韻≫中間或有用小篆校正楷書譌誤, 但卻沒有用古文校正小篆 的訛謬。 因此他作 ≪同文備考≫一書, 意欲在書中用古文來校正小篆, 這樣才能用小篆來校正楷書。 漢字發展至明朝時期, 再上溯古文以校正文字, 未免過於泥古, 從而也脫離了現實的實際情況。

    4. 清朝時期

    清朝時期, 小學的發展空前興盛, 湧現了一大批小學專著, 學者們也紛紛在序跋中表達自己的 學術觀點, 其中有關正字的理論也不在少數。

    邵瑛在 ≪說文解字羣經正字自敘≫中言:“羣經正字, 非敢以字正羣經, 乃爰說文以明經字之 有正也。 周官保氏掌養國子, 教之六書, 象形, 會意, 轉注, 處事, 假借, 諧聲六者, 造字之本。 合乎 六者為正字。”9)羣經正字之意, 不是以字正羣經, 而是爰引 ≪說文解字≫以明確羣經中的正字。 六書是造字的根本, 合乎六書的字即為正字。 他在序文中明確表達了自己的正字觀, 即合乎六書。 他作此書正字的目的主要是為了讀經。 我們認為, 遵循六書的正字觀念, 已經成為自唐以來得到 歷代學者肯定的傳統正字觀念。

    王朝梧在 ≪重刻四庫全書辨正通俗文字序≫中認為:“葢正者, 斯字之本體也。 通者, 古今繁簡 不同, 凡隸省及前代碑搨可從者也。 俗者, 承襲鄙俚, 後漢儒林傳所謂別字, 今轉音謂之白字, 斷不 可從者也。 ……若夫六書之通變精微, 則 ≪說文解字≫在正無取乎?”10)他在序文中對正字, 通字, 俗字分別作了界定和解釋, 他認為, 正字是字的本體。 字本來的形體, 結合前後文來看, 應該是指 符合六書的字。 通字是指現在經過隸省但可以追溯到未省變前形體的字。 俗字是指人們隨意書寫 的訛字, 應該加以禁止。 我們可以看到, 王朝梧的正字觀比較嚴謹, 他追求符合六書的正字, 承認 可追溯形體來源的通字, 不承認隨意書寫的俗字。 這裡的俗字主要是指別字, 別字即本應寫甲字, 卻寫成了乙字。 一般來說, 乙字與甲字的意義毫無關係, 但聲音相同或形體相近。 這種情況, 確實 應如王朝梧所言“斷不可從”。 因為漢字是用形體來區別意義的, 不同的形體代表不同的意義。 書 寫了別的形體, 那麼意義也就發生了改變, 進而影響漢字所記錄語言的準確表達。

    清代說文四大家之一的王筠也有一本正字類的字書, 名曰 ≪正字略≫。 王筠在 ≪正字略自序≫ 表達了自己對正字的看法:“去泰去甚, 不敢泥古以戾今, 或足述 ≪干祿字書≫之意乎。”11)可見 王筠作 ≪正字略≫意在繼承 ≪干祿字書≫的正字精神, 他堅持“不敢泥古以戾今”的正字觀。 他還 在 ≪正字略再記≫中進一步闡釋道:“惟念近來力求復古或涉矯枉過正。 ……蓋以變篆為楷, 即 各相其部位而以意為之, 必不能充類至盡。 篆同而楷異者有之, 篆異而楷同者亦有之, 豈能據篆 文以正楷書之譌乎?況如衆, 皀, 囪者, 更以古文正篆文之譌乎?故所輯者, 祇期無背於楷法, 不 敢屈曲周章, 不篆不隸, 蹈非驢非馬之誚也。 其有猝難明者, 印林曰:以篆照之, 自明矣。 從之, 然 不多出, 恐反引人入歧路。”12)王筠認為, 近來許多學者力求復古以致於矯枉過正。 有篆文相同而 楷書不同的字, 也有篆文不同而楷書相同的字, 不能依據篆文去校正楷書的譌誤, 更不能用古文 校正篆文。 本書所收之字, 只希望它們沒有背離楷書的法則。 其中比較難以明確的漢字, 也以篆 文形體對照, 但並不多, 唯恐引人誤入歧途。

    周景潢在 ≪重刊正字略引言≫中也重申了這一點:“正字之難有二, 曰戾古, 曰泥古。 妄增, 率 減以趁姿媚, 戾古之失也。 迺泥古者, 蟲書鳥篆, 僻以為正, 又非同文之義。”13)校正文字既不能戾 古, 隨意增減筆畫, 改變字形;也不能泥古, 以生僻的古字為正字。

    由此可見, 校正楷書只需遵循楷書的法則, 可以把篆文當做參照, 但不必非用篆文正楷書, 也 不必用古文正篆文。 校正文字既不能戾古, 完全不顧漢字的源流, 也不能泥古, 過於拘泥於古文篆 文。 王筠的正字觀尊重漢字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 漢字從篆文發展到楷書, 楷書已經有了自己的 體系和發展規律, 只要符合楷書內部法則的字即為正字。

    易本烺在 ≪偏旁變省考序≫中雖然沒有明確表達正字的概念與原則, 但他提到了他對正字與俗 字的看法:“六書之義之亡也, 豈弟如世俗別字已爾哉。 即魏晉以來, 經典相承之文, 所謂頒學官而 箸今典者, 其齟齬已多矣。 夫今所稱正字, 半皆前人所指俗字, 安知今所指俗字後人不又以為正 字乎?”14)六書之要義的消亡正如世俗別字的消亡。 自魏晉以來, 經典傳承中的文字, 讀不通之處 也很多了。 現在所謂的正字, 很多都是前人所指稱俗字, 現在的俗字可能以後也會成為正字。 易本 烺這種用動態的眼光看待正字與俗字的態度是值得肯定的。 漢字具有傳承性, 能夠在流通與使用 中一直保持活力, 為人所認可的漢字, 就會成為正字。

    Ⅲ. 對漢字規範的現實意義

    通過前文歷代正字觀的梳理, 我們可以看到, 無論是統治者要求還是學界自發而為, 歷代學者 都有致力於文字規範的著作, 提出了許多文字規範的理論與觀點, 對當時的文字起到了規範作用。 我們進而可以得到啟示:漢字在發展過程中必須要進行人為規範。 同時, 許多學者的正字觀對我 們今天的漢字規範仍具現實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 中國政府也推行了一系列的正字工作, 如簡化漢字, 整理異體字, 整理印刷體 字形等。 現今階段, ≪通用規範漢字表≫的發佈不僅對中國也對世界其他國家與地區的漢字使用 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 我們進行漢字規範仍然要借鑒前代的學者的先進理念。 發佈了 ≪通用規範漢字表≫並不意味著漢字規範的工作已經完成, 漢字規範的道路必將伴隨漢字 的發展而一路前行。

    許慎在 ≪說文解字≫中構建了小篆的構形系統, 始終堅持形義統一的原則, 張參與許多學者 不斷強調六書的重要性, 這都在啟示我們:漢字的規範要始終堅持漢字的構形理據。 我們今天對 漢字形體進行調整或簡化都要尊重漢字本身的構形理據, 堅持漢字的表意特點, 這樣漢字才能更 準確地記錄語言, 發揮作用。

    顏元孫根據漢字使用的實際情況, 倡導在不同場合使用不同的字樣, 承認俗字與通字的地位。 我們現在對一些民間流行的俗字也應採取寬容的態度。 現今網絡文化十分發達, 網絡用字亂象叢 生。 我們可以借鑒顏元孫的正字原則, 倡導人們在正式的場合使用規範漢字, 允許人們在私下交流, 娛樂的場合使用網絡用字。 有些網絡新造字不會流傳很久, 也很難得到大眾的廣泛認可, 許多網絡 新造字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消失。 因此, 對於網絡用字, 我們可以採取較為寬容的規範態度。

    當今社會, 有人提倡繁體字, 認為簡體字喪失了漢字的構形理據, 倡議恢復繁體字。 張參在千 年之前就認識到, 正字應遵循漢字發展的自然規律。 我們知道, 漢字的發展是趨於簡化的, 我們 在今天使用簡體字是符合漢字發展規律的。 至於說簡體字喪失了構形理據, 未免言過其實。 漢字 在發展中始終堅持形義統一的特點, 對於個別失去理據的漢字, 我們可以人為干預, 重新恢復其 理據。 但同時我們也應認識到, 漢字是具有傳承性的, 許多漢字在簡化過程中約定俗成, 我們也 應當尊重傳承已久的通行漢字。

    在漢字規範的過程中, 如何對待古今漢字的問題則可以參考王筠“不敢泥古以戾今”的正字觀。 古文字是現今漢字的源流, 要學習古文字, 但同時不可過於泥古, 要尊重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 “師 古而不復古”是我們今天需要始終堅持的原則。

    總之, 前代學者的正字觀給我們很大的啟示, 我們要以史為鑒, 吸取歷代學者的科學正字方法 與經驗, 根據現今文字使用的實際情況, 遵循漢字發展的客觀規律, 堅持科學的, 符合漢字形義統 一特點的正字觀。

    Figures

    Tables

    References

    1. Li, Guoying 李國英, Zhou, Xiaowen 周曉文, Liu, Liqun 劉麗群, Zhang, Jian 張健. Xiaoxue wenxian xuba huibian 小學文獻序跋彙編 [The Preface and Postscript Collection of Philology]. Beijing: 中華書局, 2016.
    2. Wang, Ning 王寧. Hanzixue gaiyao 漢字學概要 [Summary of Chinese Philology]. Beijing: 北京師範大 學出版社, 2001.
    3. He, Jiuying 何九盈. Zhongguo gudai yuyanxue shi 中國古代語言學史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Linguistics]. Beijing: 商務印書館, 2013.
    4. Wang, Ning 王宁. “Hanzi de youhua yu jianhua” 汉字的优化与简化 [Optimization and Simplific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Beijing: 中国社会科学 1 (1991): 69-80.
    5. Wang, Lijun 王立军. “Hanzi de ziran fazhan guilv yu renwei guifan——jiantan guifan hanzi biao yanzhi de kexue linian”汉字的自然发展规律与人为规范——兼谈 ≪规范汉字表≫ 研制的科学理念 [The Intrinsic Evolutionary Law and the Artificial Standardiz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Yuyan wenzi yingyong. 语言文字应用 2 (2008): 8-15.
    6. Wang,Ning 王宁. “Cong hanzi gaigeshi kan hanzi guifan he jianfan zhi zheng” 从汉字改革史看汉字 规范和“简繁之争” [A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Controversies over the Use of Simplified or Un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ir Standardization]. Yunnan shifan daxue xuebao 云南 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42(06) (2010): 1-6.
    1. SEARCH
    2. 온라인 투고 시스템

      (Online Submission)

    3. 한문교육연구소

      (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4. 편집부
      (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 Tel: +82-31-8005-2661
      - E-mail: iher_dku@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