학술지 검색
Download PDF Export Citation Korean Bibliography PMC Previewer
ISSN : 2672-1902(Print)
ISSN : 2672-1341(Online)
International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1 No.1 pp.87-106
DOI : https://doi.org/10.36523/HERC.2019.1.1.87

An Error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s of German Chinese Learners Who Underwent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o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Yi-Hsin Lin*
20190330 ; 20190825 ; 20191030

Abstract


The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Göttingen in Germany stipulate s that students lear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eir first year. In the spring semester of the second year, students may choose to continue writing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or convert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Students who chose simplified characters have experienced the transition period from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o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and also had unique erro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example, due to the influe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he "旅游" of simplified characters was written as "旅遊"; based on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that have been learned before students have created their ow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for example, "亲眼" was written as "亲见眼". We found that the erro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duced during this transition period are sort of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learners who haven’t been through this period, and that is also the research motivation. Therefore, this study mainly illustrates the erro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produced by German Chinese learners who converte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into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Below are the research questions: in this transition period, what is the phenomenon of Chinese character s errors? What are the teaching suggestions for learners who first have learned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n learn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The data of this research are the students' compositions, a total of 42 articles. The research steps are to collect the articles written by the students who have undergone the transition period within one month, and then analyze the error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ppearing in the article, and finally propose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suggestions. The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types of Chinese character errors include stroke errors, component errors, homonyms/sounds replac ement, traditional characters replacement, multiple errors, and others. We hope through this research, the errors of Chinese characters in this transition period will be reduced.



德籍漢語學習者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過 渡時期之漢字偏誤

林 逸欣*
*國立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博士生

초록


독일 괴팅겐 대학교 동아시아 연구소 한학과 학생들은 첫 해에 번체자를 배우고, 다음 학년 학기에는 번체자를 계속 쓰거나 간체자로 전환하는 것 둘 중 하나를 선택할 수 있도록 규정하고 있다. 간체자를 선택한 학생은 이 때 쓰기에서 번체를 간체자로 전환하는 것을 학습하였는데, 이 때 이들만의 독특한 한자 오류가 나타남을 확인할 수 있다. 예를 들어, 전에 배운 번체자의 영향을 받아 여행을 뜻하는 간체자 旅游를 번체자인 旅遊로 쓰거나, 亲眼을 親見眼 으로 쓰는 것과 같은 예이다. 필자는 이 전환 시기에 출현한 한자 쓰기 오류가 외국 국적의 학습자가 범하는 오류와 상이함을 발견하였고, 이것이 필자의 연구 동기가 되었다.



본 연구는 중국어를 학습한 독일 국적 학습자들이 번체자에서 간체자로 한자 사용이 전환되는 시기에 발생하는 다양한 한자 오류 현상을 위주로 연구를 진행하였다. 대상은 독일 괴팅겐대학교 동아시아 연구소의 한학과 학생이었으며, 연구 자료는 대상 학습자가 매주 한 편씩 지은 글 총 42편을 대상으로 하였다. 본 연구의 문제의식은 두 가지이다. 하나는 '이러한 과도기에 생긴 한자 오류 현상은 무엇?'이며, '먼저 번체자 학습을 완료한 학습자가 다시 간체자를 학습할 경우, 건의할 학습 방법이 어떤 것이 있는가?'이다. 연구 절차는 대상 학생이 간체자를 이용하여 한 달 내에 쓴 글을 수집하고 쓰기에서 나타난 한자 오류들을 분석하여 귀납하는 방법을 사용하였 으며, 마지막으로 이를 토대로 교학 건의를 도출하였다.



연구 결과는 다음과 같다. 한자 오류 유형은 필기오류, 부건 오류, 同音字와 音近字의 잘못된 대체 오류, 번체자의 잘못된 대체 오류, 그 외 다양한 종류의 기타 오류들이다.



    Ⅰ. 前 言

    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1)規定學生在第一年學習繁體字, 第二年下學期時, 學生可 以選擇繼續書寫繁體字或轉換成簡體字, 無論選擇繁體字或是簡體字, 都必須掌握認讀另一種字 體的能力。 而選擇簡體字的學生在此時經歷了書寫上的繁簡轉換時期, 也產生特有的漢字偏誤, 例如, 受之前學習繁體字的影響, 把簡體字的 旅游寫成繁體字的 旅遊, 或是根據之前學過的 繁體字類推簡體字, 產生特有的簡體字偏誤, 例如, 把 亲眼寫成 亲见眼等。 筆者發現這段轉 換時期所產生的漢字偏誤和一般外籍學習者的漢字偏誤不同, 也產生了研究動機。 故本研究主要 研究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的漢語學習者所產出的漢字偏誤。

    Ⅱ. 文獻探討

    1. 偏誤分析目的

    Corder在1967年時在“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一文中提出偏誤(error)和失誤(mistake) 的差別。 研究者可透過學習者的偏誤, 分析學習者如何學習;教師可通過偏誤瞭解學習者學習情 況, 安排教學活動;偏誤是學習者從第一語言發展至目標語過程中所產生的語言系統, 在教師的 幫助下, 學習者的產出能越來越趨向目標語的表現形式。2) Corder又指出:透過偏誤分析可瞭解 學生的語言學習過程, 為了瞭解學生的學習(心理過程)情況, 偏誤分析是一種方法可以描述學生 在任何特定時刻對於目標語的瞭解, 將他的知識和所接受的教學連結。 另一方面, 錯誤分析指引 教師必須採取補救教學, 以修正學生或教師不滿意的情況。3) 簡言之, 將偏誤類型系統化, 不僅 能從中瞭解學習者學習歷程, 也能使教師能產生相對應的教學對策。

    根據Corder所提出偏誤分析的程序:依序是收集語料, 收集語料中的錯誤, 分析錯誤類型, 描 述說明語料錯誤內容, 評估錯誤作為教學依據(中文翻譯源於2014年邱士洋4)), 如圖一所示, 這也 是本文分析學生漢字偏誤所採取的架構。

    2. 漢字偏誤分析文獻

    施正宇於錯字和別字的基礎上, 把錯字細分為假字和非字。 構字筆畫和部件的種類及組合關 係均與正字法不符的書寫錯誤為非字5), 而將正確的組合單位依錯誤的組合關係排列的書寫為 假字6)筆畫和部件出現的位置及組合關係都合乎正字法, 卻張冠李戴的書寫為別字7), 藉由 提出非字, 假字到別字釐清學習者習得的過程。 在學習的歷程上, 從非字, 假字到別字其中非理 性的成分會變少, 而越趨向於正字。8) 這樣的分別對於學習者長期觀察有一定的助益, 然缺少細 緻的分類。 本文認為更為細緻的分類對教學現場的教師有較直接的幫助。

    肖奚強從部件分析外籍學習者的漢字偏誤。 歸納出三大部件偏誤類型:分別是部件改換(包 括形近改換, 意近改換, 類化改換和聲符改換), 部件增損(有增加意符, 減損意符)以及部件的變形 與變位(母語遷移變形, 部件鏡像變位)。 此外除了形近改換和減損意符以外, 產生偏誤的原因大 多和學習者的類推同化能力有關, 也可看出這些偏誤的系統性, 所以教師應著重如何引導學生不 過度泛化。9) 肖奚強用部件涵蓋所有的漢字偏誤, 而其中的筆畫增損也涵蓋在部件中, 然本文認 為筆畫應視為最小的構字單位, 並且筆畫和部件為不同的構字單位。

    趙金銘認為外國學習者在字形方面的錯誤可從四方面來歸納, 分別為筆畫, 部件, 結構, 整字。 外國學生對於漢字筆畫不熟悉, 所以常出現筆畫增減, 筆畫失準, 筆順顛倒等問題10);部件多 達數百個, 所以學習者不易掌握, 其部件的分類引用前述肖奚強的分類;結構方面漢字二維的 方塊結構是區別於拼音文字單向一維線性結構的本質特徵之一11), 所以漢字的結構對學習者而 言十分複雜, 以至於出現混亂不清或鬆散不勻的結構問題;從整字方面來看漢字的形近字, 音近 字, 義近字很多, 導致別字的出現。12) 就趙金銘整字的分類, 我們認為形近字的分類太過籠統, 比 如說, 有很多形近字是一筆一部件的差別, 如趙所舉的的差別, 恰巧我們也收集到這 個漢字偏誤, 按照趙的分類應該放在形近字, 但是本文把這樣的偏誤放在筆畫偏誤, 首先是這兩 個字的差別就是一個筆畫的差別, 其次若要選擇這個偏誤是歸屬於筆畫或是形近, 若分在筆畫類, 屬於客觀地指出偏誤字和正字兩者之間的差別, 若分在形近的話, 研究者已經先預設好造成偏誤 的原因就是形近。 如果學習者產出偏誤的原因是橫或撇的不到位, 是否劃分在筆畫偏誤較合適 呢?而趙其他的分類我們斟酌採用。

    鄧守信, 洪于惠, 張文嫺, 盧俊宏於2007年建立漢語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資料庫, 此數據資料 庫的分類整理如下表.

    鄧等的分類非常細緻, 共十一大類, 而其中的缺省, 增補, 代換錯位再細分筆畫和部 件。13) 其中的簡化字偏誤是學習者應寫繁體字, 卻寫成簡體字, 我們從鄧等的分類發想, 應該在 我們的分類中加上繁體字一類的漢字偏誤。

    和繁簡轉換時期相關的唯一研究為2016年張勝昔的研究, 張指出許多學過簡體字的學生到臺 灣學中文, 然臺灣華語中心的課程缺乏系統性地統籌正簡轉換的部分。14) 但是張所指的正簡轉換 時期的學生和本文學生所經歷的學習歷程正好相反。

    從上述研究可發現, 對於漢字偏誤類型的分析由小至大主要可分成筆畫, 部件/構件, 整字/結 構, 就歷時性的研究上而言, 分成錯字和別字的研究可看出學習者的學習歷程。 也有學者建立語 料庫, 從偏誤語料庫中使用大數據來分析學習者的漢字偏誤。 近年來, 也開始關注國別化的研究 或是比較漢字圈和非漢字圈學生的漢字偏誤情況。 然我們發現鮮少針對經歷繁簡轉換時期學習 者的偏誤研究, 而偏誤的分類中也未和有繁體字相關的分類, 故本研究綜合上述文獻, 將收集之 漢字偏誤分類為筆畫偏誤, 部件偏誤, 同音字/音近字誤代, 繁體字誤代, 多重偏誤和其他。

    3. 研究問題

    故本研究主要探討在這個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的過渡時期德籍漢語學習者所產出的漢字偏誤。 研究問題為

    • 1) 這個過渡時期, 漢字偏誤現象如何﹖

    • 2) 針對先學繁體字再學簡體字的學習者有何漢字教學建議﹖

    希望透過本研究所分析出的漢字偏誤以及教學建議, 減少經歷繁簡轉換時期學習者的漢字偏 誤, 並進而提供給教學現場的教師參考。

    Ⅲ. 研究方法

    1. 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2017年德國哥廷根大學東亞研究所漢學系二年級的學生, 一共15位。 此時他們已經 學了三個學期的繁體字, 第四個學期(也就是2017年3月的那個學期)開始學簡體字。 語料來源為上 述學生的回家功課, 一週完成一篇文章, 為期一個月(亦是剛經歷繁簡轉換時期的第一個月), 共42 篇15)。 上課使用的教材為≪中文聽說讀寫Level 2 Part 2≫以及哥廷根大學教師群自編的補充講義。 作文題目如下︰ <介紹一個節日>14篇, <________的變化>10篇, <寫一篇遊記>9篇, <生活與健 康>或 <休閒生活>共 9 篇16)

    2. 研究步驟

    研究步驟為收集經歷繁簡轉換的學生一個月內之文章, 進而分析歸納文章中出現的漢字偏誤, 提取繁簡轉換時期特有的偏誤, 最後提出教學建議。 研究步驟如下圖所示

    我們歸納漢字偏誤時, 一個偏誤字盡可能只被分類在一種偏誤中, 但仍碰到難以分類的情況, 最後把這類偏誤字歸納為雙重偏誤, 在後文將詳細敘述原因。 另外, 一個學生寫錯同一個漢字數 次, 只計算一次17)。 歸類學習者偏誤的原因是希望研究的結果能給予類似背景的學生和教師參考, 提前預防偏誤的發生。

    Ⅳ. 分析結果與討論

    本研究根據收集到的漢字偏誤, 歸納出漢字偏誤類型有筆畫偏誤, 部件偏誤, 同音字/音近字誤代, 繁體字誤代, 多重偏誤以及其他六大類, 數據呈現於表2。 而相關的教學建議將在最後一小節提出。

    從上表可知筆畫偏誤最多, 其次為部件偏誤, 接下來是繁體字誤代。 在接下來的每一個 小節, 此六大偏誤下會再有更細緻的劃分, 每一小節內容包括每個偏誤類項的標準和涵蓋範圍, 數 據統計以及學生的漢字偏誤例。

    1. 筆畫偏誤

    筆畫偏誤可先分為四類:筆畫添加(HERC-1-1-87_image1.gif正確的漢字為), 筆畫遺漏(HERC-1-1-87_image2.gif正確的漢字為), 筆畫位置不對(HERC-1-1-87_image3.gif正確的漢字為), 筆畫代換(HERC-1-1-87_image4.gif正確的漢字為)。 筆畫添加 下還包含筆畫強出頭(HERC-1-1-87_image5.gif正確的漢字為);筆畫遺漏下包括筆畫太短(HERC-1-1-87_image6.gif正確的漢字為), 未出頭(HERC-1-1-87_image7.gif正確的漢字為), 數據如表3所示。

    在筆畫偏誤中, 以筆畫遺漏的比例為最高。 此類偏誤原因無法確定, 猜測學習者可能認為習 寫的簡化字需要簡少筆畫?也有可能是學習者一時疏忽? 此外, 筆畫的錯誤常是細微的差別, 如上 述的的差別, 而學習者把簡體字干杯中的寫成。 另外, 也有學 習者把簡體字的寫成, 如HERC-1-1-87_image8.gif(正確的漢字為), 原來應該寫卻寫作豎曲鉤

    2. 部件偏誤

    本研究視筆畫為最小單位, 自筆畫開始分類偏誤, 學習者的偏誤若超過一筆, 比如說, HERC-1-1-87_image9.gif(正確的漢字為), 此處學習者遺漏兩筆, 是介於筆順和部件間的單位, 本研究即分 類於部件偏誤。 換言之, 一筆以內的偏誤隸屬於筆畫偏誤, 兩筆以上的偏誤, 非完整部件或整個 部件的偏誤皆隸屬於部件偏誤。 此類偏誤包括部件添加(HERC-1-1-87_image10.gif正確的漢字為, 添加了 宀部), 部件遺漏( 正確的漢字為, 遺漏了冖部), 部件代換(HERC-1-1-87_image11.gif正確的漢字為, 錯把簡體字的饣部寫成讠部)。

    其中部件代換為最多, 占了百分之七十五之多。 像是把寫成, 左半部的寫對, 而右半部上下的兩個部件都不正確。 另一個例子為HERC-1-1-87_image12.gif, 把的右邊部件寫作。 從筆 畫偏誤和部件偏誤中, 我們發現學生能寫出大概的字形輪廓, 所寫出的偏誤不是所謂的非字, 而是假字

    3. 同音字, 音近字誤代

    另有一類偏誤的原因可能為同音或音近。 在此提出一個問題:要多相似的音才能被歸為一 類?只有聲調不同?或是聲母, 韻母任一個不一樣也能隸屬於此類?我們嘗試把聲母, 韻母, 聲調都 列為變項來分類所收集到的漢字偏誤, 結果如下表所示。

    沒發現只有韻母相同的偏誤, 而只有聲調不同的偏誤和同音字誤代的偏誤在數量上沒 有太大的差別, 分別並列為一和二。 同音字誤代例如以只有聲調不同的例子為 以聲母相同, 韻母不同的兩組例子為, 。 另外, 歸納在這類 的漢字偏誤也都是別字。

    4. 繁體字誤代

    此類漢字偏誤的歸類是只有經歷繁簡轉換時期的學習者才會出現的偏誤。 第一小類把簡體 字寫成繁體字, 第二種從繁體字類推簡體字, 但只套用了部分繁體字規則, 受繁體字影響而寫錯 了字, 因為偏誤的方式都不同, 而偏誤數也不多, 所以我們把第二類統稱為受繁體字影響, 像HERC-1-1-87_image13.gif(正確的簡體字為, 繁體字為, 學生以為繁體字的簡化採用變成的規則, 然的簡化是去掉整個)。

    我們可發現把簡體字寫成繁體字的偏誤為大宗, 在下表列出這24例偏誤, 其中編號十二的簡 體字, 十三和十五的偏誤率高於其他漢字, 而*4, *2, *5數據的說明請參看註腳。

    從上表可發現編號一到編號八的漢字從繁體字轉換成簡體字, 大致上保留了字形的輪廓, 其 中的部件按照一定的規律簡化, 如編號一簡體字中的部件由繁體簡化成, 編號二簡 體字中的部件簡化成, 編號三簡體字中的部件簡化成等。 編號九到十 一的漢字無法從繁體字類推, 如繁體字中的轉換成。 編號十二到十四是筆畫改變, 如繁體字三點水和簡體字二點水的差別。 編號十五是部件的改變, 辶部改成水 部, 而且學習者偏誤比率偏高。 編號十六為結構上的改變, 左右位置顛倒。

    而另一類受繁體字影響的偏誤也值得探討, 除了上述簡體字的錯誤以外, 我們看其他 偏誤, HERC-1-1-87_image14.gif正確的簡體字為, 繁體字的和簡體字的有很大的差別, 學習者產出的漢 字下半部已經簡化成正確的部件, 然上半部不是寫繁體字的竹部, 而是從繁體字的艹部轉換 而來。 所以這位學生已經瞭解簡體字的字形輪廓, 但是受繁體字影響, 將簡體字的艹部寫 作繁體字的艹部;另一例為HERC-1-1-87_image15.gif, 正確的簡體字為, 學生發現繁體字和簡體字右 半部的結構不同, 也寫出正確的右半部, 而左半部應簡化成, 學生卻未完全的簡化。

    5. 多重偏誤

    有另一種情況是學習者的偏誤兼具上述的兩種偏誤, 我們無法判斷偏誤原因的歸屬, 所以歸類 為多重偏誤。 這類偏誤一共有20組。 第一種為筆畫偏誤兼音近偏誤, 偏誤數量為1, 即是的關係可從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來看, 為形聲字, 從小丿聲, 小為少 之意符;而是單一結構象形, 像沙粒形19)之意, 而且韻母相同。 另 一種為部件偏誤兼音近偏誤, 有19組。 如表8所示

    部件偏誤兼音近偏誤類可再細分成表9:有音近兼部件遺漏, 如把寫作, 是音近字也可以是少了部件的偏誤;音近兼部件添加如把寫成, 是音近字 也可以是多了部件的偏誤;音近兼部件代換卧铺寫成卧捕, 韻母相同, 屬音 近字也可以是部件互換的偏誤。

    ;饭; 心, 多重偏誤一共20組。 每一組字程度上相似性高, 它們發音相似 且帶有一樣的組成部件, 所以容易造成偏誤。 它們大都是形聲字, 也屬於別字, 這些形聲字的意符 常被省略, 只留下聲符。 然我們無從得知, 學習者是否因為這些漢字音近或同音的特質所以混淆, 或是認為簡化字省略意符有其理據性而產生偏誤, 所以最後把這20組偏誤歸類成多重偏誤

    6. 其他類

    將上述的偏誤分類以後, 無法分類的我們放在其他類。 其他類包括無法判斷, 研究者不解為 何學習者把這個字寫成另一個字, 但這一小類帶有研究者的主觀判斷, 可能對學習者而言, 別字 和正字這兩個字是很相似的, 比如說, 把寫作。 其他小類還有結構(兩字合寫成一字, 一 字寫成兩個字), 例如, HERC-1-1-87_image16.gif(正確的漢字為一個 框格的, 而非兩個漢字的我鸟), 列出學生其他的漢字是想要讓讀者明白這位學生確實瞭解 一個字應該寫在一個框格當中。 另外, 在文獻裡, 有學者把左右顛倒歸類為鏡像, 但鏡像非真 的鏡像, 如的鏡像為HERC-1-1-87_image17.gif, 然學生寫出來的漢字是HERC-1-1-87_image18.gif, 只是左半部和右半部的位置換 位, 所以我們就歸類為左右顛倒。 最後一小類為受前後字影響, 指受前面或後面字詞影響而 出錯, 五例的偏誤都和旅遊一詞相關, 如把簡體字旅游寫成HERC-1-1-87_image19.gif, 而這裡的偏誤和分在 繁體字誤代的偏誤不同, 可明顯看出學生的漢字偏誤是前後字部件的對調, 並非受繁體字辶 部的影響。

    其他類除了無法判斷外, 其餘小類和和結構(或是說位置)有較大的關係。 總的來說, 受結構 影響的偏誤所佔的比例不高, 猜想學生學習書寫漢字已三個學期, 對於漢字結構有一定的瞭解。

    7. 教學建議

    根據上述的六大類偏誤結果, 提出教學建議。 從筆畫偏誤中可知, 教師要時時提點學習者, 列 出筆畫的細微差異, 如中最後的筆畫的豎曲鉤的差別。 繁簡體轉換中, 如簡 體字和繁體字其中的, 也屬於筆畫的細微差異。 另外, 屬於簡化字的特別筆畫 如HERC-1-1-87_image19a.gif(或稱為专折)應特別教授。 因學習者從已知的筆畫去類推, 根據學習繁體字的經驗寫成 HERC-1-1-87_image20.gif(正確的漢字為), 其構成方式變成加上筆畫最後再加上點。

    從部件偏誤中可知, 部件代換的錯誤最多, 例如HERC-1-1-87_image21.gif(正確的漢字 為)。 學生把中的替換成字, 我們可發現學習者已經瞭解漢字的結構, 字確 實可放在左側如, 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字從走戉聲, 本意為度也, 經過越過之意21), 若和學習者講解字本意, 其中的就能和本意連結, 可能會降低這類的偏誤。 因應的教學 建議是加強部件意義部分(如部首和意符)的教學, 增強學習者記憶中部件與漢字的連結性。

    而繁體字誤代的偏誤, 我們建議先教授固定簡化的規則, 如常見的部首偏旁呈固定簡化, 如簡化成, 簡化成, 簡化成等, 再強調無法從繁體字類推的簡體字, 而其中從 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細微改變的部分, 應特別強調, 比如說筆畫的增減, 如簡體字的和繁體 字的;部件的改變, 如簡體字的旅和繁體字的旅;左右結構顛倒, 如簡體字的 和繁體字的等。

    同音字和音近字誤代中, 同音字和音近字在漢字使用上易造成混淆, 例如, 學生寫饮食对健 康有很大得印象, 學生想表達的例句為饮食对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把的影响寫成得印象, 這個例子的第一個字是同音字, 二三字是音近字。 教師應加強同音字和音近字(尤其是聲調不同) 的辨析, 而要分辨其不同, 必須鞏固漢字字形─字音─字義三方面的連結, 對習慣拼音文字的 學習者而言, 字和音的連結是直接緊密的, 然而記住漢字必須倚賴三方面的緊密連結。

    從20組多重偏誤可知, 大部分屬形聲字, 例如, , 等, 形聲字的意符部分 常被省略, 只留下聲符。 形聲字字群在書寫上和發音上有一定的相關性, 比如說學生把健康寫 作*建康, 若學生在書寫健康時能想起和人相關, 也許能減少偏誤的發生。

    從其他類中, 此類偏誤在數量上相較於其他類偏誤少, 大部分的偏誤和漢字結構有關, 教師可 加強學習者對於漢字結構的瞭解, 例如, 拆解漢字讓學生知道漢字是由HERC-1-1-87_image23.gif左右結構, HERC-1-1-87_image24.gif上下結 構等構成。 從小類中的前後字影響可知, 簡體字旅游二字要多練習, 由這兩字所產生的類化 現象極為明顯, 而這部分和認知心理學有關。

    Ⅴ. 結 論

    本研究收集經歷繁簡轉換時期德籍學習者的漢字偏誤, 共240個, 將其偏誤分類成筆畫偏誤, 部件偏誤, 同音字/音近字誤代, 繁體字誤代, 多重偏誤和其他。 其中筆畫偏誤的數量最多, 其次為 部件偏誤和繁體字誤代。 筆畫偏誤中以筆畫遺漏為最多, 部件偏誤類以部件代換為多, 而在同音 字/音近字誤代偏誤中, 同音字和聲調不同的音近字容易造成偏誤, 繁體字誤代的偏誤中最多是學 生把簡體字寫成繁體字。 多重偏誤為學習者產出的漢字兼具兩種偏誤, 主要和形聲字有關。 剩餘 無法歸類的偏誤歸為其他類, 和結構相關。

    繁體字誤代的偏誤分類屬這篇論文特殊之處, 而針對這個偏誤提出的教學建議如下:屬於簡 化字的特別筆畫(如专折HERC-1-1-87_image26.gif), 應特別教授。 先教授固定簡化的規則, 如常見的部首呈固定簡化, 再 強調無法從繁體字類推的簡體字, 而其中從繁體字簡化成簡體字改變的部分, 應要特別強調, 比 如文中所提及的筆畫, 部件, 左右結構顛倒等。

    希望透過本研究所分析出的漢字偏誤及教學建議, 能減少經歷繁簡轉換時期學習者的漢字偏 誤, 並進而提供給教學現場的教師參考。

    1. 研究限制

    使用的文章數一共為42篇, 總共收錄了240個漢字偏誤, 數量過於狹小。 而且所收錄的漢字偏 誤受教材和題目產出限制, 所以偏誤分類可能不完全。

    2. 未來研究方向

    關於學習者產生偏誤的深層原因並未詳加敘述, 而產生的原因極有可能和認知心理學相關, 可 能在未來的研究做深入的敘述。

    Figures

    HERC-1-1-87_F1.gif

    偏誤分析的程序

    HERC-1-1-87_F2.gif

    研究步驟

    Tables

    漢字偏誤類型

    漢字偏誤數據統計表

    筆畫偏誤類偏誤數據統計表

    部件偏誤類偏誤數據統計表

    同音字, 音近字誤代類偏誤數據統計表

    繁體字誤代類偏誤數據統計表

    24例把簡體字寫成繁體字的漢字偏誤

    多重偏誤數據統計表

    部件偏誤兼音近偏誤之細項

    其他類偏誤數據統計表

    References

    1. Corder, S. P. “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Applied Linguistics 5(4) (1967): 161-170.
    2. Corder, S. P. “Error Analysis and Remedial Teaching.” Paper presented at the IATEFL Conference, Budapest, 1974.
    3. Deng, Shouxin 鄧守信, Hong, Yuhui 洪于惠, Zhan, wenxian 張文嫺, Lu, junhong 盧俊宏. “Huayuwen xuexizhe hanzi pianwu shuju ziliaoku jianli ji pianwu liexing fenxi” 華語文學習者漢字偏誤數據 資料庫建立及偏誤類型分析 [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database of Chinese characters’ error s in Chinese language learners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types of errors]. In Taiwan Huayuwen Jiaoxue Nianhui ji Yantaohui Lunwenji 臺灣華語文教學年會暨研討會論文集 [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Annual Conference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aipei:Associatio n of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aiwan, 2007.
    4. Duan, Yucai 段玉裁. “Shuowen Jiezi Zhu” 說文解字注 [Annotated Shuowen Jiezi]. New Taipei City: Ting-Yuan Culture Enterprise Co., Ltd, 2008.
    5. Qiu, Shiyang 邱士洋. “Fei hanzi wenhuaquan huayu xuexizhe zhihanzi pianwu fenxi yanjiu─yi nanbu si suo huayu zhongxin xuesheng wei li (shuoshi lunwen)” 非漢字文化圈華語學習者之漢字偏誤分析研究─以南部四所華 語中心學生為例(碩士論文) [Error Analysis on handwriting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non-Sinosphere Mandari n learners─ Example of students from four Chinese Language Centers in Southern Taiwan (Master’s Thesis)] in National Pingtung University, 2014, Retrieved from https://ndltd.ncl.edu.tw/cgi-bin/gs32/gsweb.cgi/ccd=1.ZtL0/search?s=id=%22101NPTT1612010%22.&openfull=1&setcurrent=3#XXX, 8-9.
    6. Shi, Zhengyu 施正宇. “Waiguo liuxuesheng zixing shuxie pianwu fenxi” 外國留學生字形書寫偏誤分 析 [Error Analysis if Chinese Characters Written by Foreign Learners]. Chinese Language Learni ng 漢語學習 2 (2000): 38-41.
    7. Xiao, Xiqiang 肖奚強. “Waiguo xuesheng hanzi pianwu fenxi” 外國學生漢字偏誤分析 [An analysis of character errors of foreign learners of Chinese].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World 世界漢語教學 2 (2002): 79-85.
    8. Zhang, Shengxi 張勝昔. “Huayu hanzi zheng jian zhuanhuan ketang jiaoxue anli fenxi” 華語漢字正簡 轉換課堂教學案例分析 [A case study of Teaching Strategies on How to Effectively Switch Betw een Traditional and Simplified Chinese Characters]. NTU Working Paper in Chinese Teaching 臺大華語文教學研究 4 (2016): 67-104.
    9. Zhao, Jinming editor in chief 趙金銘主編. “Dui wai hanyu jiaoxue gailun” 對外漢語教學概論 [Introdu ction to Teaching Chinese as a Second Language]. Taipei: New Sharing Publishing Co., 2009.
    1. SEARCH
    2. 온라인 투고 시스템

      (Online Submission)

    3. 한문교육연구소

      (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4. 편집부
      (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 Tel: +82-31-8005-2661
      - E-mail: iher_dku@outl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