학술지 검색
Download PDF Export Citation Korean Bibliography PMC Previewer
ISSN : 2672-1902(Print)
ISSN : 2672-1341(Online)
International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Vol.1 No.1 pp.1-15
DOI : https://doi.org/10.36523/HERC.2019.1.1.1

Relaxation and Aggreg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Sphere : The Task of Development New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Sphere

Woojeong Kim*
20181030 ; 20190825 ; 20191030

Abstract


Before East Asian countries created the writing system, Chinese characters were the tool to establish the ‘Pax Sinica’. Today’s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at time. The Han nationality emigrated overseas around the 20th century, whil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tatus of the Chinese circle increased, and the requirement of learning Chinese increased accordingly. Thus, although Chinese characters culture expanded to the non-Chines e 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but its status has weakened in East Asia. American culture, Buddhi st culture, dietary culture are constructed on the basis of the same region, religion and life. On the contrary,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refers to the culture using Chinese characters as writing tools, or the culture derived from Chinese characters.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grasp the essence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circle, we need to study Chinese characters and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in depth, and its research should not only look for traces of the past, but based on them, it should study the main role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in the history of human civilization. Recently, the cultural circle of non-Chinese characters has begun to pay attention to Chinese characters, but its main purpose is to learn foreign languages. Generally speaking, Chinese learners i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non-Chinese characters are not as good at reading and listening as those in the cultural circle of non-Chine se characters. This shows that it is not easy to understand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e phenomenon other than learning Chinese characters. The more active the education of Chines 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he duller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will be, which will lead to the relaxation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In addition, as the fortress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cultural circle, the countries in the Chinese circle also have several problems. Be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more and more people cannot write, and less and less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classics. Learning simplified characters and Pinyin helps to communicate, but this relatively ignores the cultural elements of Chinese characters. For this reason, the scope of Chinese characters is expanding now, but the depth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s is becoming shallow. In order to preserve the beneficial value of Chinese culture, and at the same time to build a new cultural circ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 current requirement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topics. First, the classical education of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ince vocabulary learning alone cannot fully understand the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character cultu re, a teaching method based on classical literature should be established. Secondly, Chinese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with classical literary education.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modern Chinese education, which focuses mainly on spoken language, but students studying high-quality Chinese require special education in classical Chinese. thirdly, 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research and develop cultural factors and applications in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 on. Fourth, as the Chinese characters and vocabulary differ in usage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in cultural environment, a full study of them is needed.



漢字⽂化圈的弛緩與聚集 : 建設新漢字⽂化圈的可能性與其課題

金 愚政*
*Professor, Dankook University E-mail : rtoran@dankook.ac.kr

초록


동아시아 각국이 자신의 문자 체계를 확보하지 못했던 시절, 漢字는 ‘팍스 차이나’ 즉 중국을 중심으로 한 거대한 문화제국을 성립을 가능케 한 도구였다. 그러나 오늘날 한자문화는 과거와는 많이 달라졌다. 20세기를 전후한 漢族의 해외 이주, 중화권의 정치‧경제적 위상 제고와 이에 따른 중국어 학습 수요 증대 등에 힘입어 非漢字文化圈 국가로까지 확산되고 있지만 전통적 한자문화권 인 동아시아에서는 오히려 그 위상이 점차 약화되어가는 추세다. 그러나 이런 단순한 진단만으로는 한자문화권의 특성과 실상을 온전히 드러내지 못한다. 한자문화는 ‘미국문화’, ‘불교문화’, ‘음식문 화’처럼 지역이나 종교 또는 생활의 총합으로 구축된 문화와는 달리 문자의 하나인 한자를 표기수 단으로 하거나 한자의 영향을 받아 형성된 문화를 의미한다. 따라서 한자문화권의 실체를 올바로 이해하기 위해서는 한자는 물론이요 한자를 매개로 형성된 문화에 대해서도 더 깊은 연구가 이루어 져야 하며, 그 방향은 과거의 흔적을 탐색하는 데 머물러서는 안 되며 각국의 특수한 정황에 따라 끊임없이 변화하고 있는 현재의 모습에 대한 탐구, 그리고 이를 바탕으로 향후 인류 문명사에서 한자문화권이 담당해야 할 역할에 대한 전망까지 담아내는 것이어야 한다.



최근 한자에 대한 비한자문화권의 관심이 지속적으로 증대되고 있지만 대부분 외국어로서의 언어 습득을 목적으로 한 것일 뿐이다. 읽기와 말하기 능력에 비해 쓰기 능력이 극도로 취약한 데서 알 수 있듯이 비한자문화권 학습자들이 한자의 특수한 성격과 이로 말미암아 파생된 다양 한 문화적 현상을 이해하는 것은 무척 難望한 일이다. 외국어로서의 한어교육이 활발해질수록 전통적 한자교육은 활기를 잃게 되고, 결국 한자문화권의 결속을 약화시키는 역효과를 불러일으 킬 수도 있다는 뜻이다.



또한 한자문화권의 보루라 할 수 있는 중화권 국가라고 해서 문제가 없는 것도 아니다. 정보통 신 기술의 발달로 인해 말할 줄은 알지만 쓸 줄은 모르는 세대가 점점 늘어나고 있으며, 한자문화 의 근저에 놓인 고전에 대한 관심 역시 갈수록 적어지는 추세다. 簡化字와 拼音의 보급으로 의사소통기능은 획기적으로 개선되었지만 한자 자체에 내포된 문화적 코드는 상대적으로 약화 되고 있는 것이다. 요컨대 오늘날의 한자문화권은 과거에 비해 범위는 넓어졌지만 깊이는 얕아진 상황이라고 할 수 있다.



본고는 이러한 상황인식에 근거하여 한자문화의 긍정적 가치를 지키고 시대의 요구에 부합하 는 신한자문화권을 구축하기 위한 과제를 다음과 같이 제시하였다.



첫째, 중국어교육에서 古典敎育의 강화. 어휘 차원의 학습만으로는 기대하기 어려운 문화적 함의를 이해할 수 있도록 다양한 고전 자료를 활용한 교학법을 적용할 필요가 있다.



둘째, 중국어교육과 고전(한문)교육의 병행. 주로 구어 중심으로 구성된 현대 중국어교육과 별개로 古典文言文을 따로 학습하도록 한다. 이는 높은 단계의 중국어 학습자들이 흔히 겪게
되는 문제를 해결하는 방법이 될 수 있다.



셋째, 한자교육에서의 문화적 요소 연구개발 및 활용. 한자에 내포된 문화적 코드를 적극적으 로 발굴하여 실제 교육에 활용하도록 한다.



넷째, 문화적 환경에 따라 달리 사용되는 한자와 어휘에 관한 연구. 한자문화권 각국에서 출현한 한자와 어휘는 각각의 생활환경과 정신사유를 반영하고 있으므로, 이에 담긴 의미를 깊이 있게 연구하여야 한다.



    Ⅰ. 汉字文化圈的范围与概念

    汉字文化圈的地理范围随时代的变迁不断发生变化, 从公元前中国中原地区开始, 到汉朝为 止已经向东扩展到朝鲜, 向南扩展到广西雒越地区, 向北扩展到到蒙古, 日本以及琉球后终于达 到高峰期。 如今汉字文化圈的范围相比以前有所缩小, 这主要与韩国和越南的语言文字环境的变 化有关。 具体而言, 韩国摆脱日据时代(日本殖民统治)以后, 正式公布Han-geol(韩字)专用书写政 策;越南经过法国殖民地时期以后, 根据拉丁字母创造出了新的写书法, 即国语(Quốc Ngữ, 国 语字)。 于是, 在传统的汉字文化圈范围中使用汉字的人数不断减少。

    然而, 19世纪以后, 因国际秩序转变, 汉字文化圈也随之发生新的变化。 汉族移居到东南亚和 欧美等地区, 形成了新的汉字文化圈, 该文化圈是在由不同语言和不同民族组成的社会里急剧形 成的, 因此可以说它拥有不同性质。 而且最近中华圈的政治与经济地位有所提高, 非汉字文化圈 里对汉字文化的兴趣也随之提高了, 因而汉字文化圈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 然而这样的变化都是 在私人层面上造成的, 所以与以往的汉字文化圈的性质有所不同。

    总之, 20世纪前后随着汉族移居国外, 而学习汉语的需求不断增加。 汉字文化, 以使用汉字人 数为基准来看, 虽扩展到非汉字文化圈, 但在东亚地区里其地位却降低了。 然而使用汉字的人数 不足呈现出汉字文化圈的特征和实质, 如韩国和越南等成为已经脱离汉字文化圈或者是脱离中的 国家, 所以使用汉字的人数确实减少了, 但其文化里依然保留着汉字文化圈的影响。

    美国文化, 佛教文化, 饮食文化是在相同的地区, 相同的宗教以及相同的生活的基础上建构的。 然 而, 汉字文化指的是以汉字作为书写工具的, 或受到汉字的影响而形成的文化。 日本学者西嶋定生 也曾经指出:“汉字文化圈不但以汉字作为沟通工具, 而且以儒家思想为基础, 以律令制定为行政制 度的础石, 将大乘佛教等宗教信仰定为共同价值观。”1) 如此, 汉字文化圈蕴含着许多不同的文化特 点, 故若要掌握汉字文化圈的本质, 则不止对汉字, 而且对由汉字衍生出来的文化也需要深入研究。

    东亚各国创造文字系统之前, 汉字成为中国主导的世界秩序的非常重要的工具。 韩国于1443 年创制了优秀的文字系统, 即Han-geul(韩字)。 但因从远古时代开始一直使用汉字, 汉字也持续处 于作为官僚知识阶层的文字的优越的地位, 在19世纪以前的文献中, 以汉字撰写的文献材料占压 倒性比例。 再者, 汉字已经融入到韩国的政治, 社会, 文化等各个方面, 由此创造出了许多词汇, 所以在现代韩语词汇中, 大致57%的生词源于汉字, 尤其是专业术语的比例更高。 同时, 为了展现 出韩国固有的生活和文化, 创造出了中国没有的汉字, 虽然使用相同的汉字, 但有些汉字与中国 字音和字意不同。 大韩帝国期(1897-1910)将汉字指定为外国语, 同时将汉文设计成为国家教育课 程中独立教课, 这因为汉字与韩国人的语言文化是无法分割的。

    越南从公元前2-3世纪开始, 使用汉字作为正式文字。 后来根据汉字创造了喃字(又称为字喃, 茡喃, 芓喃), 15-16世纪被广泛使用。 如今虽然汉字与喃字已经算是过去的文字了, 但由于其作为 记录封建制度和文学作品的载体, 因而具有很深的印迹, 并且至今还在不断翻译那些文献。 再者, 寺刹和家庙里仍有用汉字来写的灵牌和墓碑, 甚至赋予了汉字神性, 到春节时, 用“福, 禄, 安, 忍” 等这样的圣字来修饰屋子, 还用来祈祷平安或占卜运气。 目前越南生词中源于汉字(或汉语)的大 致约60%, 但是拉丁字母往往辨不出同音异形词, 由此在国家中等教育中必须实行汉字教育的建 议被不断提出, 并且, 汉字在越南佛教界里也成为倍受争议的对象。2)

    如此, 汉字在脱离汉字文化圈的国家里仍以各种文化形式被保存了下来, 这些文化都反映出东 亚的过去和现在, 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从而不论汉字正式采用与否, 只有公平地关注每个文 化, 才可以正确理解汉字文化与汉字文化圈, 也可以更准确地展望其未来。

    Ⅱ. 汉字文化圈之本质与变因

    文化一词难用一言下定义, 可是大多数学者认可如下定义, 即“culture”的拉丁词源是“colo”, 表 示给原始自然产物或行为样式进行加工, 而只有在此再加上精神价值, 才形成了如今的概念。 近 代以来, 随着市民社会的发达, 特别重视合理性, 普遍的知识, 礼仪, 雅致, 道德教化以及民族固 有的认同等价值。

    汉字文化圈里, 首次使用“文化”一词的文献是西汉末期的刘向(约公元前77-公元前6)≪说苑⋅ 指武≫, 说:“圣人之治天下也, 先文德而后武力。 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 文化不改, 然后加诛。”。 他所说的文化是与没教化的野蛮性相反的, 这可以说是与西方的文化概念相符的。 此外, ≪易⋅ 賁卦⋅彖传≫说: “刚柔交错, 天文也。 文明以止, 人文也。 观乎天文, 以察时变;观乎人文, 以 化成天下。” 所谓“天文”指自然规律, 所谓“人文”指人间社会的规律, 同时人文的目标是人, 家, 社 会的文明化(指“化成天下”), 这概念亦与如今文化的概念符合, 故从概念的角度而言, 可以说文化 的定义从战国时期已存在。

    根据甄克士(C. Jenks)的理论, 文化可以分为四个类型, 一是作为认知范畴的文化, 二是作为具 体与集合的概念的文化, 三是作为技术与具体的范畴的文化, 四是作为社会范畴的文化。3) 针对汉 字而言, 汉字文化属于技术与具体范畴的文化, 然而, 针对汉文文化而言, 文化包括知识权利, 道德 优越感, 高级文化, 国家以及社会认同等因素, 所以其构造较为复杂, 故难以纳入于四个类型之内。

    如上所述, 韩国和越南是在国家语言文字政策上已脱离汉字文化圈或脱离中的国家, 然而实 际上依然保留着汉字文化圈。 而且这种文化不是过去的遗物, 而是现在依然有影响的。 韩国人 依据阴阳五行和风水学, 选拌饭的材料, 配搭韩服的颜色, 定下搬家吉日, 选择埋葬地以及起名。 许多报纸和杂志违反韩字专用原则, 括弧里并记汉字, 或混用韩字和汉字。 无论是在寺庙等宗教 设施中, 还是在为吸引大众的目光而赚钱的商店招牌或广告中我们容易看到汉字。 在韩国社会里, 汉字仍被认为是很有意义的沟通工具。 可是汉字文化并不全是以肯定的态度来接受的, 韩国社会 一般将汉字视为官僚, 保守层, 高龄层, 高学历者的专有物, 有时被认为是古代社会两班(即古代 高丽和朝鲜的贵族阶级)文化的阴暗面。 反而韩字与民间, 进步层, 青年层, 低学历者, 城市工员 等人相对很近。 尽管韩国韩字专用政策已经实行了很久, 可是有些人不断使用汉字, 又不坚持汉 字的官方立场, 这些都是因汉字的权力性而发生的。

    中国与属于汉字文化圈的国家之间形成了知识权力的垂直关系, 同时各国内部也分为使用汉字 阶层和非用汉字的阶层, 这也就形成了同样的垂直关系。 虽然韩国1443年创造了训民正音(即韩字), 但此后的500年间汉字仍处于优越的地位, 这是因为官僚知识阶层不愿意放弃知识权力之故。 安德 森(B. Anderson) 指出:“真理语言(truth-language或script-language) 没想过和真理分离, 拥有靠近 真理的特权地位。 由神圣语言所结合起来的古典的共同体, 具有一种异于现代的民族想象共同体 的特点。 最关键的差别在于, 较古老的共同体对他们语言的独特的神圣性深具信心, 而这种自信 则塑造了他们关于认定共同体成员的一些看法。 中国的官员们带着赞许的态度注视着千辛万苦才 学会挥毫书写中国文字的野蛮人。 这些蛮人虽未入文明之室, 却总算也登上文明之室了。”4) 由此 观之, 汉字是共同体核心阶层的文字, 又是知识权力的起点。

    与汉字文化的权利性最具相关性的是儒学。 儒学对东亚历史的影响很深, 因而汉字与儒学相 关联是相当有道理的, 但由儒学来褒贬汉字是不太妥当的, 因为韩国儒学的三纲五伦, 男尊女卑, 嫡庶差别, 官僚主义等思想只是为了经营农业社会而产生的副产品, 不是儒学的本质。 儒学的本 质以人本主义为基础, 发扬人间价值和相互尊敬, 从而提出个人与共同体共存的方法。 进而, 儒 学本质会对解决现代社会的问题亦有积极效果。 东方和西方都拥有对人尊重的态度, 但亦具有差 异点。 近代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指出人的合理理性可以实现价值中立性, 反而东方的儒家思想指 出人的普遍性(指“本然之性”)和人的差别性(指“气质之性”)同等, 则认为所有人均是尊重的对象, 但尊重的程度每个人不同, 并且所有人均是自由的存在, 但不是谁都一样优雅, 这就是汉字文化 圈的普遍的人类观(世界观)。 就道德而言, 做某些行为或判断某些事件时, 西方的自由主义认为, 与道德无关, 人本来是自由的存在, 所以对人应该尊重, 但东方的儒家思想不仅极为重视道德标 准, 而且其道德标准于人与人之间才显示意义和价值, 故自然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这就是汉字文化的本质, 即与西方的人类观不同, 西方的人类观把国家视为必要的恶, 再追求自 身自由的社会契约论。 近代西方追求从无端干涉和压制脱离的自由, 如对别人不做坏事的话, 可以 不受到任何干扰的自由。 相反, 汉字文化圈追求成就某种目标的自由, 发扬高尚的人格的自由, 牺 牲自己而为公益贡献的崇高的自由。 东方的儒家思维方式由来已久, 所以要成为贤人或君子。 所谓 贤人和君子是人格完美的人, 他们将人类认为是主观和道德的存在, 他们愿意实现其目标, 而且不 仅为了自己, 也为了团体的公益, 可以善意地干涉他人, 甚至牺牲自己。 换言之, 西方的人类观强调 “最少的道德”的消极的自由, 东方强调“最大的道德”的积极的自由。 连人的最少的自由也没有保障 的社会里当然先需要西方的自由, 但此不能成为人生的目标。 最后, 如果要克服自己的欲望和私心, 又要使全共同体成员满意的话, 得关注东方的人类观, 此就是汉字文化圈的意义。5)

    但只强调汉字文化圈的积极的侧面是不行的。 汉字文化圈国家比较重视家人之间的关系和父 权制的秩序, 所以造成了个人之间的地位的不平等, 而且团体的和谐优先, 所以压抑私人权利。 以前的中国知识分子为了消除儒教的弊病, 提出万物齐同, 无爲自然, 无欲等理论。 如此, 我们也 关注内部的消极的层面, 同时客观判断, 再努力创新。 汉字文化圈蕴含着过时的因素, 但无论东 方还是西方, 所有文化圈均有弊端, 故不用隐藏或美化。

    Ⅲ. 在韩国, 汉字⋅汉文教育与汉语教育之关系

    韩国是唯一在中等学校教育课程中同时开设汉文与中国语(指现代汉语)两门课的国家。 中国语 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培养汉语沟通能力, 但汉文教育的目标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 汉文教育的目标, 一来是要培养韩国汉字词汇的理解及活用能力, 二来是培养文言文阅读与欣赏能力, 修完课程后 能读汉字文化圈的古典文献。 韩国汉字教育包括汉字和汉文, 故不称为汉字, 而称为汉文。 其实对 汉文教育的社会的要求侧重于提供韩国语语言生活之便, 然而, 汉文教育者不愿意汉文教育只停 留在学习词汇阶段, 并且偏爱以前的教学法。 因此汉文教育的目的较为复杂, 如文言文之阅读, 传 统文化之理解, 对汉字文化圈的了解与沟通等, 对于一门课目而言, 这些目标实在承受不了。

    韩国汉文教育特别重视文化。 汉语教育也强调汉语中文化的因素, 如汉语成语, 生活以及习俗 等基本文化, 但汉文教育强调的是宗教, 思想, 社会规范, 文学以及艺术等高级文化。 他们重视这 些高级文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 要恢复汉文教育的价值, 目前韩国实施着韩字专用政策, 因 而难以保持其独立科目的地位;第二, 韩国汉文教课的本质本来与文化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通 过四书, 弟子书, 史书等古典文献, 可以获得汉字文化圈共同的精神思维。

    从汉文教育者的角度来看, 这些目标被认为‘沉重的负担’, 其原因为缺乏社会的关注和教育制 度的支持。 汉语教育的目标和其现状之间为什么出现这种矛盾? 这是由汉语教育有关的复杂的 韩国社会问题而引起的。 前面提到过, 长期以来汉字被认为统治阶级的占有物, 并象征属于中国 文化。 并且在36年间的日据时代, 汉字也被认为日语的一部分, 战争结束之后强烈的民族主义给 汉字带来了负面影响, 因而在语言政策方面汉字被认为破坏韩文专用政策。 如此, 在韩国社会中 汉字不仅仅是个文字, 还是个理念争论的对象, 如进步与保守, 民族与反民族, 普遍主义教育等较 为敏感的问题。 所以韩国政府无法解决, 一直实施模糊的政策, 就是说汉文作为独立科目被包括 在国家教育课程内, 但没有保障其授课时间。 同时, 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许多负面作用, “汉字能 力等级考试”是一个代表的例子。 此作为由民间企业开发的资格考试, 许多准备入学及就业的人 取得该证件后可以获得很多好处。 然而其提供的学习和评价标准靠不住, 因而不断出现了对其效 果的疑问。 除了韩国之外, 中华圈国家在实际生活中已使用汉字, 并且日本已守假名[かな]混用 政策, 但他们都具有几个问题。 譬如, 简体字和拼音有助于提高沟通能力, 但繁体字拥有的文化 因素的功能变弱了。 并且由于信息化发达技术, 会说而不会写的人越来越多。 因这些原因而对古 典的关注越来越少。 不妨认为如今汉字文化圈的范围变大, 但其深度却在变浅。

    另外, 目前中国致力于汉语海外普及, 这也是汉字文化圈的本质与范围变化的原因之一。 现代 汉语对非汉字文化圈来说, 汉语教育如新品种移栽到荒地相似, 好好引导就行了。 相反, 对汉字文 化圈来说, 如在耕作中的田地养殖不同的品种相似, 因此, 彼此之间会有竞争, 也会淘汰原来的品 种, 故对外汉语教育越活跃, 则传统汉字教育越沉闷, 这会引发汉字文化圈的松弛。 当然有人认为 养殖适合的品种就行, 但这看法有点问题。 传统的汉字教育不只是一种帮助摄取营养的品种, 也 对各种各样的的生活方式有影响, 因此不是马上改变的, 而且与对外汉语教育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Ⅳ. 提议 : 建设新汉字文化圈的前途与课题

    如上所述, 20世纪以后随着各国局势的变化, 汉字文化圈的发展方向也与过去不同。 那么, 汉 字文化与汉字文化圈的下一步该怎样?对其可以提出三个前途, 如下:

    第一, 加速摆脱汉字文化圈, 留下了汉族自己的文化;

    第二, 争取摆脱汉字文化圈, 同时在别的国家或地区里开始造成新汉字文化圈;

    第三, 放弃摆脱汉字文化圈, 同时将汉字文化圈的范围扩展到非汉字化圈, 使汉字文化引发更多 的关注。 即, 一边维持当前的汉字文化圈, 一边从语言的角度开始, 让世界各国更深了解汉字文化。

    众多从事对外汉语教育的老师们认为, 对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来说, 他们的写作与听力和 口语能力相比较差。 其实汉字不仅是在世界上最复杂的文字, 而且因为简繁均可使用更增加了其 理解和使用的困难。 由此, 非汉字文化圈的学习者, 特别是就拉丁语文字系统的学习者而言, 汉字 就像一堵厚墙难以超越。 并且, 经过长久的历史, 汉字蕴含着汉语固有的表达方式及文化的内涵, 因而即使有了一定的汉语口语能力, 也未必就能有较好的汉语理解能力。 不过, 学习者通常愿意提 高汉语沟通能力, 较为忽视汉字的学习;虽对汉字有兴趣, 但由于其难度不敢学习。 如此, 若要 维持和扩展汉字文化, 必须加强汉字文化教育。 本文为了保持汉字文化的有益的价值, 同时为了 按当前的要求构建新的汉字文化圈, 提出几个课题。

    第一, 加强汉语教育中的古典教育。 学语言不能够了解汉字文化含义, 故应该开发利用古典的 教学法。 有些中国人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口语, 反而写作时使用书面语。 特别是在报纸, 杂志等文 化程度较高的作品中, 这种倾向是明显的。 例如, 中国人为了强化文言文的色彩, 经常反复四言 或六言的句式, 有的时候代替“的, 和, 很, 也, 快乐”常用对应的“之, 及, 甚, 亦, 乐”。 而且, 为了 表示庄重的气氛, 经常使用“逝世, 牺牲, 会晤, 拜访, 寿辰, 斡旋”等词汇。 此外, 还在使用 “八股, 白丁, 榜眼, 陛下, 贬谪, 別子, 策论, 禅让, 朝贡, 车裂, 臣僚, 登极, 殿试, 东宫, 藩镇, 方士, 驸马, 宫刑, 寡人, 和亲, 宦官, 亲政, 幸臣, 凌迟” 等词汇, 这些词汇反映了特定时代的文化, 因而用现 代汉语代替不了。 如果进行文言文学习, 可以获得几个效果 :

    其一, 能理解到词汇意义的变化。 如:汤(熱水→喝的汤), 走(跑→步行), 涕(眼淚→鼻涕), 写 (移置, 抒发→写作), 脚(小腿→足), 脸(兩颊上部→面部, 表情, 颜面);

    其二, 能理解到 其他词汇的代替。 如 : 面→脸, 扪→摸, 摩→擦;

    其三, 能理解到复音词中作为构词成分的语素。 如:面→迎面, 见面, 面脸, 面额, 颜面, 晤面, 扪→扪心自问, 摩→按摩, 摩擦, 抚摩, 揣摩。

    第二, 汉语教育与古典(汉文)教育并行。 与以口语为主的现代汉语教育无关, 需要专门教授古 典文言文, 这给学习高级汉语的学生带来帮助, 例如:

    “伐木丁丁, 鳥鳴嚶嚶。 … 伐木許許, 釃酒有藇。”(≪诗⋅小雅⋅伐木≫)

    此诗中, “丁丁”与“许许”这两个词汇的正确的读音是[zhēngzhēng]与[hǔhǔ], 可是只会现代汉 语的人肯定误读[dīngdīng], [xǔ xǔ]。 还有, 比利时著名漫画家乔治⋅雷米 (Georges Rémi)的名作 ≪Les Aventures de Tintin≫被当代中国人翻译成≪丁丁历险记≫。 由此可知, 当代一些中国人也 几乎不知道, 把“丁”读为[zhēng]并且“许”用于象声词时应该读为[hǔ]的事实。 无论汉字文化圈和 非汉字文化圈, 曾未学习古典的学习者都难以用正确的音读。 接下来, 再举另一个例子:

    “夫秋, 刑官也, 於時爲陰;又兵象也, 於行用金。 是謂天地之義氣, 常以肅殺而爲心。 天之於物, 春 生秋實, 故其在樂也, 商聲主西方之音, 夷則爲七月之律。 商, 傷也, 物既老而悲傷;夷, 戮也, 物過 盛而當殺。” (欧阳修≪秋声赋≫)

    只会现代汉语的人肯定不能理解“秋”和“刑官, 阴, 兵象, 金, 义气, 肃杀, 商声, 西方, 夷则”的关 系。 虽然有人认为千年前的古典文字距离现代汉语太远, 但是该文章包括阴阳五行观, 自然观以及 人性观等中国的思想文化, 而且以近音词表示新意的习惯还在现代汉语中保留, 故古典不可忽视。

    第三, 在汉字教育方面研究开发文化因素与应用。 积极开发汉字蕴含的文化因素, 并应用于实 际教育。 现在语言里使用的汉字中也有甲骨卜辞时期的字义仍然使用, 如:來, 殺, 走, 用, 星, 雲, 日, 月, 牙, 心, 手, 肉, 人, 馬, 牛, 虎, 一, 三, 六, 七, 多, 少, 新, 舊。 古代人造字的时候为何用 不同角度来构成字形, 如, 日, 月, 羊, 虎的形态能画好多种类而为什么选择 HERC-1-1-1_image1.gif 的结 构。 如果学生推测这些字形上反映的思维方式, 会加深对汉字文化的理解。

    第四, 对汉字的各种使用法进行研究。 无论作为汉字的发源地的中国, 还是韩国, 越南和日本等 汉字文化圈各个国家, 其汉字与词汇都蕴含着各国的生活内容和精神思维。 因此, 经常出现相同的 词汇表示不同的解释的现象。 若要避免沟通中出现误解, 对其应该进行深入研究。 例如, 韩语词汇中 的“非行青少年”的含义, 对中国人来说很难明白。 这词汇指的是汉语的“失足青年”, 这是 因为汉语 的婉曲表达法比较发达(即是讳法)而发生的。 相反, 中国词汇中与‘蛋’有关的词汇较多, 对韩国人来 说难以理解, 这是韩国人不知道现代汉语中‘蛋’这个词除了基本字义之外又表示骂别人而发生的。

    而且, 有些新汉字词汇的含义很可能跟已经存在的旧词汇有所冲突。 也因此这些旧词汇就会 被新词汇逐渐取代。 如:

    【韩:日】 注目:脚光;先支给:先佛;陈腐:食伤;团体, 同好会:俱乐部

    【中:日】 装配:组立;打折, 减价:割引;广播, 播送:放送

    【韩, 中:日】 问招, 讯问, 审问:取调;爱唱曲:十八番

    【韩:中:日】 计座:账戶:口座;专贳:包租:贷切;贩卖:销售:卖上;推算:估计:见积

    “注目”, “先支给”, “陈腐”, “团体”这些词汇在韩国已经存在的, “脚光”, “先佛”, “食伤”, “俱乐 部”这些词汇是从日本传过来的新词汇, 目前均被使用。 而且, 就“放送”这词汇而言, 韩国朝鲜王 朝的汉字词汇指释放囚犯。 然而日语中“放送”(ほうそう)为广播电视, 传播, 播放之意, 后来韩语 也输入了放送一词, 在台湾也可见以放送指电视节目者。

    在成语方面也出现这种现象。 如“理判事判”, “咸兴差使”, “碧昌牛”这些成语以韩国特殊文化 为基础而形成, 故对外国人来说很难明白。 反而, 如“玉石同架(玉石混淆;参差不齐)”, “作心三 日(朝令夕改)”, “名实相符(名副其实)”, “不知其数(不知凡几)”, “贤母良妻(贤妻良母)”, “前无后 无(空前绝后)” 这些成语以共同汉字文化为基础而造成, 故汉字文化圈的人都很容易明白。

    在东亚各国通常固有词具有基础语言方面的作用, 汉字词具有学术专业方面的作用。 然而, 19 世纪为止, 汉字词占据更高的地位, 开始超越概念的词汇的范围, 逐渐侵占固有词的领域, 最后在 基础语言的领域里都造成了其词汇群。 由于各国的固有词已经大量消失了, 而且即使两种词汇都 留着, 但给人形成了汉字词比固有词更优雅的印象。

    过去, 韩国人将汉文视为“真书”, 故撰写书面语的时候, 重视传统古文的语法和词汇。 与此同 时, 吏文和简札等撰写生活相关的文章的时候, 经常创造在中文中并不存在的汉字词汇, 如“感 气”, “道令”, “溫突”等, 这些韩国固有的汉字词汇均反映了韩国的文化, 从而具有相当大的意义。

    此外, 保存汉字的语言文字方面的特点。 科学文明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流入带来了音译词使 用的增加, 故应该减少音译词的使用, 进而更多使用突出汉字特点的词汇。

    汉字文化是一脉相承的宝贵的文化遗产。 若为通变和创新而没有努力, 只有怀旧情结, 则不会 保持汉字文化的地位。 因此, 为韩国, 越南以及非汉字文化圈互相沟通和了解, 应该深入考察作 为文化现象的汉字文化。

    Figures

    HERC-1-1-1_F1.gif

    汉字文化圈的类型

    Tables

    References

    1. Nishijima Sadao 西嶋定生. Nihon rekishi no kuni sai kankyō 日本歴史の國際環境 [National environm ent of Japanese history]. 東京大学出版會, 1985.
    2. Jenks, Chris.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2004.
    3. Anderson, Benedict. Imagined Communities: Reflections on the Origin and Spread of Nationalism. Lon don: Verso, 2006.
    4. Nguyen, Van Khang 阮文康. 越南汉字使用与汉字辞书编纂的现状与展望 [HÀN ZÌ and HÀN ZÌ Dicti onary Compilation in Vietnam: Current Situations and Prospects]. Tongyanghak 東洋學 [The Oriental Studies] 71 (2018): 135-147.
    5. Kim, Woojeong 金愚政. 汉字教育与人权 [Chinese character education and human rights]. Hanmunkyo yuk yunku 漢文教育研究 [Journal of Korean Classical Chinese Education] 45 (2015): 237-263.
    1. SEARCH
    2. 온라인 투고 시스템

      (Online Submission)

    3. 한문교육연구소

      (Institute for Han-Character
      Education Research)

    4. 편집부
      (Editorial Office Contact)

      - Tel: +82-31-8005-2661
      - E-mail: iher_dku@outlook.com